2023年调研报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擘画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调研报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擘画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调研报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擘画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新篇章为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续写新时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研报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擘画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供大家参考。

调研报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擘画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调研报告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擘画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为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续写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新篇章,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调研组深入9个市州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传统村落基本情况

  (一)量多面广,位列全国第二

  “青山秀水魂,醉美乡愁处。”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美丽乡愁。自2012年起,我省共有四批、545个村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总量的13.1%,仅次于云南,位列全国第二。

  (二)依山傍水,风貌古朴迷人

  “水声巫峡里,山色夜郎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点,形成了传统村落依山傍水、山环水绕的奇丽风貌。这些阶梯式、平谷式、傍水式、台地式的传统村落与黔山秀水浑然天成,完整地保存着“山水—田园—村落”的格局。

  (三)类型多样,风物丰裕闲美

  “一生痴绝处,有梦到XX”。我省的传统村落按照历史环境、格局特色、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不同可分为特色文化类、特色景观类、特色产业类、特色聚落类和特色工艺类等五大类。

  (四)文化多彩,风俗独特绚丽

  “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传统村落形成历史悠久,在黎平县93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就有9个形成于元代、39个形成于明清之际。这些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着奇丽的风俗文化、古朴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等,彰显出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性。

  二、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做法

  1.立足长远,统筹推动,形成组织、法规、资金、技术、人才“五位一体”保障新供给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2015年,省级层面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州)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向基层延伸。二是加强法制保障。省级层面相继出台《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等政策法规,成为全国第一个对传统村落保护省级立法管理的省份。三是加强资金保障。中央层面,已向139个中国传统村落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还将61个列入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省级层面,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扶持资金,从2015年起每年不低于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技术保障。全省545个中国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和档案建立实现全覆盖。制定规划技术导则、地方传统建筑参考图集等,免费提供村民建房使用,指导规范村民有序建房。五是加强人才保障。组建省级、市(州)和县级专家工作组,每个传统村落确定1名专家,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整体保护,挖掘价值,形成风貌、风俗、风物的“三风资源”保护利用新格局

  一是坚持“三风资源”整体保护。各地注重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坚持村落结构肌理保护与山水格局保护并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与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并重。二是挖掘传承“三风资源”多重价值。注重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社会等多元价值。

  3.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推进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三生环境”协同新建设

  一是汇聚力量,改善“三生”设施条件。各地把传统村落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改善列为民生实事,整合专项资金,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强人居环境改造及消防防灾设施建设等。二是整合资源,推动“三生”环境改造。各地整合人居环境、旅游设施等项目建设,推动传统村落民居改造和居住环境改造与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等协同建设。三是立足产业,创新“三生”协同机制。建立产供销协同生态系统,推动光纤网络及4G网络覆盖工程与金融机构、电商平台、主流物流、线下机构等结合。已实现396个传统村落光纤网络覆盖,445个传统村落4G网络覆盖,极大推动了当地“黔货出山”、农村淘宝的快速发展。

  4.因地制宜,特色培育,以大扶贫为统揽,积极探索“多种融合”发展新路径

  一是互联网+村落。通过探索“互联网+村落”,发展村落电子商务,解决了部分村落的购销渠道,拓宽了特色农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成为传统村落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二是大生态+村落。积极争取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劳动力的组织上优先安排贫困人口、优先培训贫困人员上岗、造林计划任务优先安排在贫困村落。三是大健康+村落。依托民族文化、苗岭风情风光、民族医

  药、中药材、生态等资源,突出民族特色,大力发展以多种业态产品。四是大旅游+村落。各地通过旅游产业带动、项目扶持、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多形式参与脱贫攻坚战,全力助推脱贫致富奔小康。

  5.加大宣传,塑造品牌,打造峰会活动、试点示范、创业就业“三大平台”新动能

  一是打造宣传交流平台。精心办好“中国传统村落峰会”和“中国美丽乡村峰会”。二是打造示范引领平台。加快10个省级示范性中国传统村落建设,强力推动形成示范。三是打造创业就业平台。各地把支持村落创业就业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二)成效

  1.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

  全省上下齐抓共管,基本遏制了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大量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濒危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性保护,一大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得到很好传承。

  2.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许多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消防设施、生态环境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落面貌焕然一新。传统村落通油路率、饮用水安全达标率、自来水普及率、农村电网网改率、广播电视和宽带覆盖率、通电话率、通邮率均达到100%。

  3.形成保护利用多元模式

  各地紧密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和外部条件,形成了旅游开发保护利用模式、生态博物馆活态保护传承模式、社会组织与村落共建保护模式、村民自治保护模式等多元模式。

  4.保护发展意识深入人心

  大量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给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了明显的“打招呼效应”,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意识有了质的飞跃,社会认同度大幅提升。

  三、问题分析

  (一)保护不足,覆盖面小、方法单一,与丰富的村落资源不相匹配

  一是覆盖面小,区域、民族之间保护不均衡。全省仅545个纳入国家级名录,还有约4500个优秀传统村落未能纳入保护,众多民族特色突出的村落亟待保护。二是方法单一,差异化保护不足。信息化利用不足,不利于研究、记忆、保护、传承和宣传。省域传统村落规划还是空白,各个村落之间规划缺乏衔接、融合与功能区分,规划趋于同质化。

  (二)建设不足,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改善上与村民期待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不平衡、不充分,与广大村民期待尚有较大差距。二是传统村落面临“千村一面”困境,与各美其美的“乡愁”载体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建设统筹不足。

  (三)传承不足,偏重经济价值,与传统村落丰厚的多元价值不协调

  一是不注重多元价值的阐发利用。对于传统村落建筑、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社会等方面的价值研究阐发利用不足,“活态传承体系”还未形成。二是村落空巢化

  使文化传承难以为继。传统村落中青年人口流出形势严峻,很多地方都是“只见村庄不见人”,村落的生活气息、传统文化逐渐流失。

  (四)发展不足,脱贫攻坚、产业培育、集体经济发展等任务艰巨

  一是脱贫攻坚难度大。传统村落多集中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贫困发生率高。二是产业培育增收致富难。全省80%以上的传统村落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发展单一、滞后。三是集体经济发展不足。

  (五)保障不足,资金统筹难、部门联动弱、人才技术缺等难题亟待破解

  一是资金统筹难。中央资金下拔渠道主要从财政和环保两个部门,两个部门都分别按照规定使用资金,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二是部门联动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涉及省、市、县、乡四级,20多个部门,导致项目资金整合等不能形成合力。三是人才技术缺。造成了项目实施过程中专业技术水平无法达到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

  四、擘划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新篇章的建议

  擘划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新篇章,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推动传统村落从重视物质载体保护建设的1.0时代向以整体保护、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产业融合、机制创新等为重点的2.0时代迈进。

  (一)着眼“姿态”,在“保护”上谋新篇,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通过实施传统村落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传统村落分级分类保护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升工程等三大工程,进一步丰富传统村落保护方法、完善保护体系。

  (二)着眼“生态”,在“建设”上谋新篇,推进传统村落生活现代化

  通过实施传统村落规划优化深化工程、实施创建绿色村庄工程、创新传统村落建设模式等举措,大力改善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推动村落村民生活现代化。

  (三)着眼“活态”,在“传承”上谋新篇,深度挖掘传统村落多重价值

  通过实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阐发创新工程、传统村落博物馆建设创新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传统村落文化交流创新工程等四大创新工程,深度挖掘传统村落多重价值,彰显传统村落文化魅力。

  (四)着眼“业态”,在“融合”上谋新篇,创新传统村落发展新举措

  依托传统村落独特资源,实施“传统村落+”融合行动计划,大力拓展传统村落发展新空间。大力打造山地农业观光休闲、水乡生态科普、湿地生态休闲等大生态产业业态。发展避暑疗养、旅居养老、休闲度假、民族医疗文化体验、健康养生运动等大健康产业业态。积极开发民族村寨观光等旅游业态,构建“大循环+微循环”的线路格局,推动村落集聚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文化、产业和旅游,探索互联网小镇、数字经济发展新业态。

  (五)着眼“形态”,在“体健”上谋新篇,加大传统村落体制机制保障

  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通过完善一系列政策体系、建立一系列联结机制、培育一批优秀带头人、总结一批典型模式,用好改革的红利,探索、构筑一个健康持续的传统村落保障体系。

推荐访问:关于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 擘画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擘画 新篇章 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