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2023年)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一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这篇文章的作者杏林子通过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三个事例“飞蛾奋力挣扎逃生”、“小苗顽强地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2023年)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一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这篇文章的作者杏林子通过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三个事例“飞蛾奋力挣扎逃生”、“小苗顽强地从墙缝里钻出来”、“倾听自己的心跳声”引发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在文章结尾直抒胸臆“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要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小中见大,*中悟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沉思,对生命的渴望,是本册教材中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课文,目的是继续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来体会“读书要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生活经验来仔细思考含义较深刻句子的意思”的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培养了较好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够运用合作、讨论等形式展开阅读活动,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四年级学生对生命这个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可能很少或者比较肤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人生的问题并且真正有所收获,不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和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充分阅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教学策略:

  重组教材,创设情境和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思、议的教学实践中感悟文本,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朗读能力、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

  教学媒体:

  多媒体

  一、了解生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1、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2、出示坐在轮椅上的杏林子照片并介绍:她患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并且在轮椅上坐了整整五十年。她在回忆中写道:(出示资料)十二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类风湿关节炎」,不用别人告诉我,我也能从医生和父母脸上看出来,我永远不会好了!我的希望一点点幻灭,我的心一点点死去。我看着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不能走不能跳,身体的痛苦倒容易忍受,的痛苦是来自内心,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我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我就不要活了。

  (1)问:从这段日记中,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杏林子?

  (2)出示杏林子面带微笑的照片。师:看着这张照片,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杏林子?

  (3)后来她用这样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过渡: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会有那么大的转变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是哪几件小事给杏林子带来生命的思考?(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

  设计意图杏林子的`两张照片和两段文字让学生初步感知杏林子艰辛的生命历程,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为学习下文,突破重难点作好铺垫。

  二、感悟生命,触动生命的脉搏。

  出示: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没想到的?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一)感悟飞蛾给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

  1、引导理解:第一个没想到的是飞蛾的生命竟然如此的脆弱——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第二个没想到的是——它的生命力又是非常顽强!第三个没有想到杏林子竟然——忍不住放了它。

  2、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抓住重点词,理解飞蛾的强烈的求生欲望。

  (2)指导朗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

  (3)看着这只手上弱小的飞蛾在极力挣扎、在极力鼓动双翅,杏林子对生命又有重新的思考,她会怎么想呢?

  (4)再读句子。

  (二)感悟瓜苗给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

  出示句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感受香瓜子的顽强生命力。

  2、情景对话,引导学生再次感受香瓜子热爱生命,要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坚定信念。

  (1)假如你就是那粒香瓜子:香瓜子,你披着一件那么坚硬的外壳,你为什么要苦苦地钻出来呢?

  (2)你生长在砖缝中,没有阳光、没有泥土,没过几天也会枯死的,这样的生命还有意义吗?

  3、指导朗读。

  4、(出示香瓜子图片)问:这个时候,又引发杏林子对生命的什么思考呢?用上句式

  即使……也……

  (三)感悟心跳给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

  1、快速默读:“倾听心跳”这一件事,想想:哪句话写出了作者的震惊?

  2、出示句子反复引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3、出示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问: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怎样的行为是在糟蹋生命?能举例说说吗?

  4、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

  5、小结 。

  杏林子对自己的生命格外的珍惜,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世界的一切生命充满爱心。所以在短暂的生命中,她就是凭着这样的一颗爱心和一双残缺的手(出示杏林子“手”的照片和杏林子的著作)写下了四十多本著作,她把生命的一点一滴都尽现在她的书中,读她的书,让人振奋,让人赞叹。齐读杏林子的名言:除了爱,我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并拟定了一个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框架,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生命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三、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1、生命是什么呢?在杏林子眼中,生命就是飞蛾鼓动的双翅,生命就是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在老师的眼中(出示图片)生命就是画眉那美妙的歌声,生命就是孩子们如花的笑脸,生命就是树木嫩绿的枝条;在你的眼睛中,生命又是什么呢?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小诗,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

  2、学生写。

  3、全班交流。

  4、带着对生命的感悟背诵优美的段落。

  5、小结。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凸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设置了练笔环节,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抽象的意识情感走向这真真切切的生命经历。

  四、作业

  1、推荐书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人与海》

  乐曲《命运》《二泉映月》

  2、搜集热爱生命的故事

  3、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教学应该在学生的“需要起点”上开始,但又不能停留在“需要起点”上,否则将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实践型作业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把握了语文生活化的精髓,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生命是什么?台湾女作家杏林子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继续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提高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VCD《生命的活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名言

  1、板书课题并诵读。

  2、谈话铺垫,交流学生收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作者开篇就提出自己的疑问,古往今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人生解释什么是生命。可是,有的人的一生过的*淡无味,有的人的一生过的精彩纷呈,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语段、篇章读给大家听?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命 生命》一文,愿同学们有所领悟。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诵读全文,要求: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困难学生)

  2、说说作者在文中讲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

  3、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的研读。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很深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

  (三)细读段落,情感体验

  1、默读,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出示有关阅读的“温馨提示”)

  2、小组交流学习:将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读给同组同学听听,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学习:以“生命”为主线,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体会三个事例中各自所展示的强大生命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5、小结: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都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水到渠成地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联系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体验,感悟提升

  1、观看自制VCD——《生命的活力》,思考:从这些生活、学习的片断中,你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吗?

  2、交流观后体会

  (1)借助提示句式谈体会

  “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就在……”

  (2)写小片断:生命的活力。

  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挣扎

  瓜苗生长 冲破

  倾听心跳 跳动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这个问题是本次赛课的主题,也一度困惑着我。

  在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时,我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比如,我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都跟沉着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在这种瞻前顾后地阅读与朗读实践中,对李博士博大爱心、高尚医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这40分钟的教学中,只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真正让孩子把课文读通,把内容说明白。我设计了这样3个实践环节:第一,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第二,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这样的几个可以说是很常规的学习活动过后,第一个层面阅读目标就基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我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总之,理念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在这次会议理念的引导下,我体验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体验到了扎扎实实为学生的充实。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白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2、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过渡: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

  二、赏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请朗读第二段,分别找出与白鹭是“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的语句。

  2、学生交流。(2、5小节与白鹭是“精巧的诗”相对应;6、7、8小节与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相对应。)

  3、再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段是概括描写,哪小节对应这一节进行了具体描写?(第五自然段)

  4、出示第五小节。

  “颜色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读后有何感觉?

  “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你有什么体会?

  (身段精巧,颜色和谐,一切都很适宜,的确精巧如诗。)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5、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语言优美如诗。

  三、精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段作者为了表现“白鹭是韵味无穷的诗”,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鹭?(觅食、栖息、飞行及白鹭不会唱歌)

  2、其实这几方面在作者的笔下恰如几幅优美的画,让我们来品味品味。指名分节读6、7、8、9小节。你能概括这几幅画面吗?(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小节,你最喜欢哪一幅图?说说你的体会。四人小组交流。

  4、汇报:

  白鹭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指导朗读。

  白鹭了望图:

  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引导学生感受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指导朗读。

  白鹭飞行图:

  指名读。你是怎么体会“偶尔”这个词的?(说明白鹭低飞并不常见)

  “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你体会到什么?(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体会悠然的心境,读出享受的情趣。

  5、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齐读第九小节。

  你有什么体会?(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脱俗,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自由练读。

  6、这几幅优美的图画令人沉醉,让我们把它们记在脑海中,指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四、回读第四段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何把白鹭比作韵味无穷的"诗了吗?(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指导朗读。

  这段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与第一段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五、总结全文

  1、练读全文,将你读得最有意境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

  2、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3、白鹭是一首诗,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作者的语言也精美如诗如画,大家要反复咀嚼。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3)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事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2、理解“跳水”为什么是唯一解救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一段告诉我们为什么?板书:放肆(果)取乐(因)。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用不同符号分别圈出写猴、小孩、水手们动作神态的词语)

  2、读后讨论:

  (1)孩子们为什么哭笑不得?板书:哭笑不得。

  因为①猴子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猴子的举动突然而且放肆。板书:摘、戴、爬;②水手们都笑起来,笑声使孩子显得很尴尬。板书:笑。

  (2)孩子为什么脸红了?板书:脸红。

  因为①猴子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板书:摘、撕、逗,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②水手们更大声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板书:笑声更大。

  (3)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板书:追、爬。

  3、小结:这段故事情节由水手逗猴子发展成猴子逗孩子;地点由甲板转到桅杆,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变化了。(板书:发展)

  4、指导朗读。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后作业1后面的(1)(2)两小题。

  2、讨论:

  (1)孩子怎样追猴子,猴子又是怎样戏弄孩子的?

  “生气”和“气极”有什么区别?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孩子的心情吗?

  (2)当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杆时,甲板上的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板书:笑→吓呆→大叫一声)

  人们为什么吓呆了?(读有关句子)这两名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处境十分危险)

  (3)孩子原来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板书:不由得发抖)是突然意识到危险表现出的本能行为。说明孩子刚才只是一心要追上孩子,拿回帽子,没有意识到处境的危险。)

  3、师生共同小结:(根据板书)这段围绕帽子,使故事在孩子与猴子的联系中间向前发展,由于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随时有失足摔死的危险,因而使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孩、猴之间发展成生与死之间。故事情节的发展到了高潮。

  四、讲读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思考课后作业1中的(3)习题。

  2、讨论:

  (1)船长为什么要向自己的儿子瞄准,命令儿子跳到水里?

  (强调情况紧急,时间不许,突出用枪逼孩子跳的明智。“跳水”是把孩子从险境中救出来的唯一办法,用枪向孩子瞄准是吓唬孩子,强迫孩子服从命令,使孩子转危为安。)

  (2)结果怎样?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三层意思:孩子跳水;水手们抢救;孩子获救。领会①“孩子的身体像一颗炮弹似的……”这句话的意思,这句比喻句写出了孩子跳到海里时身体之沉和音响之大,反衬出孩子借以立足的横木之高,暗示出假如摔下来时后果之严重。②水手们是怎样把孩子救上船的?“已经”写出了船员动作的迅速,表现十分勇敢,也说明他们救孩子的心情十分急切。)

  3、小结:这段写了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用命令儿子跳水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就是事情的结果。(板书:结果)

  五、根据板书,揭示分段规律。

  讨论:我们把这篇文章分成四段,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分。

  2、还可以根据地点的转换来分:甲板→桅杆→最高的横木→甲板。

  3、还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来分。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填上适当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因而; 由于

  1、()人们拿它取乐,()猴子就更加放肆起来。

  2、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引得孩子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3、()孩子追猴子,使猴子更起劲地去逗孩子,把孩子引上了最高的横木。

  板书设计:

  摘戴 爬 哭 笑不得 笑

  发展 桅杆

  撕 逗 脸红 追 爬 笑声更大

  逗 生气 追 笑→吓呆

  高潮 最高的

  横木 挂 扭 龇 气极 丢开 笑→大叫一声

  走上

  结果 大海 跳水 得救 命令 跳水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可怕,体会老汉高尚的的人格。

  情感态度价值感:

  通过品读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导入,初知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谈歌的《桥》。

  咆哮    狂奔    狞笑    放肆    没腿深    吞没   白茫茫

  1、请看大屏幕,谁能准确读出这些词语吗?

  2、齐读词语,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请试着在词语前面添上“洪水”两字读读,体会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二、走进洪水,感悟洪水的肆虐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2、学生自由地读文,划句。

  3、指名学生汇报。

  4、出示所有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7)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5、引导理解句子,体会洪水的可怕。

  自由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1)“像泼。像倒。”形容雨大的词语很多,有----(瓢泼大雨、倾盆大雨、滂沱大雨)而课文却没有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雨大,却用(像泼、像瓢)这样的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水之大,雨势之猛)(板书:来势凶猛)谁能读出雨势之大?

  (2)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谁能读出这种可怕?(指名读-齐读)(板书:疯狂可怕)

  (3)说到跳舞,一般给人开心、愉悦的感觉,而此时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你有什么感觉?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还有哪些句子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狞笑、窜、舔、爬”体会洪水的疯狂可怕)

  6、反复练读,体会洪水的可怕。

  小结: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我们生动形象地感受到这场洪水的来势凶猛、疯狂可怕。现在让我们用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学生齐读)

  三、聚焦老汉,品悟老汉大山般的人格

  同学们,一般说来,如此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这场洪水导致的结果怎样?在这场可怕的洪水中,村民们之所以能够得救,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划下来反复朗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2、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从中体会到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沉着冷静)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汉的沉着冷静?“一座山”——镇定如山。此时的人们是怎样的?(乱哄哄)老汉不说话,他想用眼神告诉人们什么?这句话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神态)从老汉这样一个神态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老汉的沉着冷静、镇定如山。谁能读出老汉的沉着冷静?(指名读---点评-----齐读)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这句话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语言)从老汉喊的几句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从三个感叹号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老汉的话就是命令)老师在这句话中加了几个语气词,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谁能学着老汉的语气来喊一喊这句话?一起来,放开嗓子喊一喊。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动作、语言)你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老汉的舍己为人?(揪)他揪出的是谁?是儿子吗?此时此刻,眼前的这们小伙子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一名党员。是党员就得怎么样?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能例外。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读谁能读好这句话?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汉?(父爱如山)哪个词最能体会到老汉对儿子如山般的爱?(推)是呀,在关键时刻,老汉把生的希望让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我们一起来感受老汉对儿子如山般的爱。(齐读)此时,水已经爬到老汉的胸膛了,老汉心急如焚,再读。

  3、小结,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习作指导。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孩子们,老汉大山般的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

  1、请你们快速默读15-22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

  划好了吗?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打在屏幕上。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发现了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前后说的、做的,似乎充满了矛盾。孩子们,你们能读懂吗?

  读了下面这段话,相信你们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课件)背景音乐

  让我们随着这哀伤的音乐读读这段话。

  3、现在,你读懂了吗?(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一对亲生父子啊!)课文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而在结尾才交待他们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呀,这样的情节,这样的构思,的确让人揪心,让人震撼,

  4、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句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5、分组写,交流汇报。

  五、聚焦“桥”,感悟其深刻含义

  课题是《桥》,但文中写桥的句子并不多,看到大屏幕,读读这几个写桥的句子。

  (1)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桥。

  (2)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

  (3)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

  桥和老汉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是呀!在洪水肆虐的时候,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让我们深情地来歌颂这座桥吧!

  桥颂

  北面,有座窄窄的桥,

  桥上,雨像泼,像倒。

  桥下,洪水咆哮着,势不可当。

  是您,指引村民穿过险桥,奔向安全。

  老支书啊,您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您,是一座山。

  您,是一座桥。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用上本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

  板书设计:

  桥

  洪水   来势凶猛          比喻

  疯狂可怕          拟人

  沉着冷静          神态

  老汉   舍己为人          语言

  不徇私情          动作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六课《桥》。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优秀党员、干部已有过多次学习,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过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通过写景以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刻意强调,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洪水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感受洪水的肆虐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今天让我们在走近一座桥,一起去感受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桥》

  (设计意图:这一导入,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作好情感上的铺垫,通过回忆学过的课文从而直观地理解题目。)

  二、走进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78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出示要求。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描写了几副场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随文指导“祭奠”两个字,那现在请同学们把小标题串连在一起,再去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生答)这也是我们*时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到。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3、(幻灯片出示) 咆哮  狂奔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这是课文中的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一读?

  声音洪亮,读音准确,老师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组,你们发现上面这一组是描写————,下面这组是描写————。请同学们在上面一组的每个词语前面加上“洪水”两个字去读一读,读完思考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4、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哄水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语句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 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同学们找得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5、下面请同学们再去观看一段视频,告诉老师看完后你的感受。

  播放视频

  把你们的感受带入文中,再去读一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文本,把握文章结构。在学生自主、自由、充分的读书之后,将个人的感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同时指导学生朗读,以此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走进老汉,感受老汉的高大形象

  洪水如猛兽般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课件出示三,四自然段)生读

  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1、在这危机的一刻,老汉出现了,他是怎样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的呢?

  2、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老汉此刻像一座山?

  如果让你在站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

  3、谁能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一读这两段话。

  4、面对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不说话,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

  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焦急如焚啊!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再次用心地朗读。

  5、面对惊慌失措的村名,老汉却像座山一样的站着,说明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板书)

  在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课件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板书)

  这一道命令中,哪一个标点引起你们的注意?

  6、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铿锵有力地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研读文本,推敲词句,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适度引导学生深究并作点拨,在此基础上再有感情地读,加上动作读……)

  四、设置矛盾,感受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2、课件出示句子: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3、从老汉的“揪”和“推”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4、是啊,为什么明明是一个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前后两种动作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看看背后的真相

  生:配乐激情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原来,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这用力一推,表达出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啊!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读读这段话。

  5、为了大家,老汉牺牲了自己,也牺牲了他儿子。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6、父亲远去了,儿子也远去了,只留下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可是英雄的光辉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同学们,你想对英雄说些什么,请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对英雄的哀思吧。

  7、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突然呈现意外的结尾,再以多媒体渲染气氛,让文本更加深刻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

  五、小结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下节课让我们再走进这篇课文,去思考课文为什么用“桥”为题?而你又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后再说一说课文以“桥”为题所蕴含的深意,和开课时的猜想遥相呼应,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总结全文时承上启下,为下节课作好过渡时的铺垫。)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洪水肆虐,老汉沉稳果敢,舍己救人的精神。                            2、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谈感受等,锤炼潜心读书的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4、介绍小说的三要素,扩展学生阅读视野。

  【教学重点】通过对环境的烘托,故事情节的展开感受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表达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设计理念】

  本文以频频分段的形式,笔调简练而利索地勾勒出洪水来袭的迅猛,老汉临场指挥的果敢,舍己救人的震撼力量。虽然桥是连接当时生与死的纽带,但是这桥是窄的,是经不起折腾的。所以,真正联结起村民生与死的坚实的桥梁,恰是老汉沉稳指挥的风范,舍己救人的力量,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而语言表达是为主旨服务的,所以,本课的设计旨在借以想象,描述,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并以情感渲染为依托,以多层次回环朗读为情感推波助澜,力求体现思维、语言及情感三者的和谐共振。

  【教学过程】:

  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谈歌的小小说《桥》。板书课题你们读过小说吗?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随机板书:(环境 故事情节 人物)

  二. 1、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再现那个可怕的黎明。老师不了解大家,我们班谁的朗读最好,给我们读一下。如果他在读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请及时在书上标注。(读完后,找其他同学订正)

  2、老师考虑到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又想大家已经五年级了,我决定采用大家自主学习的方式,老师设计了这张表,请组长把表格发给同学们。

  请大家再次走入文本,深入细致的读,你会有很多发现!然后用精炼简短的语言填写手中的表。(3-4分)

  3、回到你的小组中,看看另外三个同学的表格,如果有问题,可以相互交流一下。(2分)

  4、同学们通过自学,讨论已经把表格完成,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指生回答)我们应先从哪方面汇报起? 环境是为了烘托故事情节和人物,我们就围绕环境先来汇报,其他人也可以就这一主题进行补充。老师把这些描写水的句子组合在一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找出修辞方法。

  我觉得你们的读得缺少点东西,这样,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看看这里面有没有咱们朗读时需要的那种感觉。(播放山洪录像)找到了吗?孩子们,对啊,我们需要读出水势之大,水势之猛啊,再读!!这水是怎么上来的?文中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好,你能找到吗?“窜”,(课件展示)水先是没腿深—舔着人们的腰—爬上老汉的胸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除了水之外,关于环境描写还有什么?

  5、危难时刻总会有英雄挺身而出,今天谁是英雄?(板书老汉)老汉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壮,魁梧,他是那样的清瘦,文中还说他像一座山,说到这里,老师想给大家看2个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虽然只差一个标点,一个字,课文把原作的两句话改为三句话。使“他像一座山”的形象更加突出,使语言更富表现力。我们再读。

  6、这样的英雄人物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呢?我们接着汇报,(课件出示三句话)党员排在后面!(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适当让把学生回答中的精炼词语板书到“情节”的下面。

  7、出示课文21—23段,老师引读。

  8、师配乐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读到这篇文章的结尾我们才知道这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受人拥戴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洪水只能吞没老汉的躯体,吞不没的是什么呢?说的好,孩子们让我们齐读这四段,用我们的感情告诉那位孤苦伶仃的老妈妈:你不会孤单,还有我们在!?(齐读)五天以后……

  三、虽然英雄老汉的下面没有任何文字,但他的死却是重于泰山,假如,我们在河边立一块碑,来纪念这个故事和牺牲在这里的人,你最想在这碑上写些什么呢?拿起笔,写在书上。

  (课件出示) (舍己为人精神崇高 捐躯铸就生命金桥 )

  四、大家齐读这碑上的最后一个字,“桥”,再读课题“桥”,现在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为什么用《桥》做题目了,你知道吗?

  这四种表达方法就是第四单元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所授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0—13岁,此年龄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在教师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讲解、板书和直观教具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现代教育媒体与之结合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例如电视录像在表现活动的画面有独特的优势,但它呈显时间太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展开,但如果将它与投影教学或挂图教学相结合,则既能表现活动的画面,又能表现静止放大的图像,教学效果必然会更好。教师要不断增强意识,努力深入研究媒体的不同功能和特点,不断提高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发挥媒体优势,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

  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软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2、师小结。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时间形成发现价值

  八、练习设计

  1、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2、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体验过程中感知、感悟课文内容。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琥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这块琥珀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另外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在课外拓展延伸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读与写的结合,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l、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会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4、学习诵读要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进行充分阅读基础上,说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就文章内容发表见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3、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3、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琥珀资料图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一课。

  板书课题,强调这两个字都是“王”旁。学生齐读课题。

  2、师:大家看见过琥珀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资料?

  学生介绍资料后,课件出示资料图片供学生欣赏。

  3、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将会了解琥珀更多知识。大家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有什么用处?蜘蛛和苍蝇怎么会被包在里面?……)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

  1、师:大家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书吧!请打开课本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师巡视指导)

  2、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说说你们从文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地方告诉同桌,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向同学请教。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胳。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2、学生先小组议答再汇报,师引导并板书:

  (形成时间形成过程发现过程科学价值)

  四、汇报交流,品析课文。

  1、了解琥珀样子,体会其价值。

  (1)师:课文哪个地方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最后一段)

  (2)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3)(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让学生用文中句子来描述琥珀样子。

  (4)一齐说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师小结:这一价值为科学家研究昆虫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5)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词语,(课件出示“推测”)

  那什么叫推测呢?(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师:作者正是从现有琥珀的特点来进行推算估测,进行合理想象。

  (6)师:那么课文中哪些部分描写了真实的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呢?

  (形成过程是作者想象的情景,发现过程是作者描写的真实的情景)

  2、了解故事、欣赏故事。

  (1)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了,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读读作者想象的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问题和相关句段,学生读后回答。

  a、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师:你怎样理解“约莫”这个词语?(大约,因为不能准确知道琥珀具体形成时间,只是推算出来的数字。)

  b、故事发生的环境:师:交待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呢?(太阳|、海、树)为下面琥珀的形成埋下伏笔。

  (3)想想这块琥珀形成有几个过程?

  学生答师板书:松树脂松脂球化石

  2、品析句子

  (1)师:文中有几个地方写到了太阳?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文中怎样描写蜘蛛和苍蝇?

  一只小苍蝇……飞进树林那只小苍蝇……身上沾满了灰尘小苍蝇……一点儿不知道……忽然,有个蜘蛛……越来越近了……它想……

  师: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蜘蛛和苍蝇呢?

  (这是只快乐的小苍蝇,它不知道蜘蛛想吃它;这是只贪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一心想吃苍蝇。)

  (3)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得要轻快,第4自然段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5自然段要读出小苍蝇将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指名读

  (4)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你是怎样理解“可怕”呢?(说明对于苍蝇和蜘蛛来说,这是一个悲剧。)你是怎样理解“刚好”呢?(说明这是难得的巧合。)

  (5)师:作者为什么说“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拟人,说明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

  小结:文章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希望大家习作时也能让自己的语言生动点儿。

  (6)这样的悲剧,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让我们再来看看听听这个故事吧!课件动画播放故事。

  五、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琥珀形成条件。

  (1)师:我们欣赏了这个故事,大家现在能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回答,师归纳板书。

  a:炎热的夏天,强烈的阳光使松树分泌大量树脂。

  b: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巧合。

  c:地壳变动、陆地沉、海水漫、时间长

  2、琥珀发现过程。(课件出示问题,小组完成。)

  (1)这块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来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2)渔民说这块琥珀很少见,这“很少见”说明了什么?(说明这块琥珀的价值)

  (3)琥珀的发现过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父子怎样的心情?(惊喜)

  3、文章从结构上来讲,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详略得当)

  4、你觉得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讨论后学生归纳:如因为他们的腿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师: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六、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有人说苍蝇和蜘蛛在这块琥珀里生命得到了永恒,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自由说,只要说得合情理就可以。

  3、同学们,请大家回忆课文所讲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来编一个与课文里讲的不相同的故事。把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好朋友或者讲给你的父母听。

  4、课外阅读《黄河象》、《白蝴蝶之恋》、《欣赏生命》

  板书设计:

《琥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了解琥珀的特点与价值,认识它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一组有关琥珀的图片和装饰品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解释课题

  1 读课题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2 老师补充介绍琥珀的资料。

  3 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样子的琥珀图片。

  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透明、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体;不同的是里面物体不一样。)

  在学生交流之后,老师过渡到新课:我们今天文中介绍的是哪一块琥珀呢?(学生找准图片后,再一起欣赏文中琥珀的样子。)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指多名学生进行描述,建议能够抓住物体的特点来说,老师及时给予点评)那文中具体写样子的是哪个自然段?

  二 理解课文内容

  1 打开课本,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描写样子的段落自由朗读,并做上记号。(最后一个自然段)

  2 请学生一起读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里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有其它描写吗?(价值)

  老师过渡语:琥珀有这么大的价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具体描写它形成过程有哪些段落。(2到12自然段)

  3 分析琥珀形成过程

  (1)琥珀形成必须经历哪两个阶段?(松脂球与化石的形成)

  (2)仔细读课文,松脂球的形成应有哪些条件?化石形成又要哪些条件?

  (3)比较琥珀与黄河象化石的形成有哪些不同?

  ( 4 )作者假想是什么依据?还有其他的故事发生吗?(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说出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4 学习琥珀的发现:学生朗读相关段落(13到17自然段),思考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动词。

  三 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 对照板书,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

  2 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有关化石的两篇说明文,想一想它们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倒叙、顺叙)

  3 优美句段的品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并简要的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四 拓展:

  1 欣赏由琥珀做成的各种装饰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 建议学生在课外多读这类型的书籍,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的另一面。

  五 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形 成:

  化石

  发 现:卷———踩———挖———识别

  特点与价值:透明 光滑 内有物 ;装饰品 药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假想琥珀其它可能形成的过程。但在实际引导中没有原设计的流畅,当我的问题抛出以后学生们的思维不很活跃,连*时爱发言的陈洁、汪芯羽等都久久不见举手。大约十分钟之后,邓淞说:蜘蛛与苍蝇的巧遇有可能是苍蝇遇难在先,蜘蛛误会在后。紧接着张鑫说:也有可能是蜘蛛去营救啊。黄昊说:也许是在打架……这下可热闹了,有许多同学都假想了它们的巧遇。此时此刻我赶紧抓住学生们的思维,引导认真分析能成立的是哪些环节。然后通过再次对琥珀样子的朗读,学生们恍然大悟,假想不是空想。原来自己的假想没有建立在最原始的基础之上。文中作者的假想才是科学的,合乎情理之中的。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6)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背诵课文最后六小节。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他就是——船长。

  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把你心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或者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

  二、我相信同学们不仅勇于提问,而且一定善于思考,快速自读课文,在文中能找到答案吗?

  1、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谁在书中找到答案了?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让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是啊!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他是一名英雄。他那舍生望死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有感情地读读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找出来读给你的同伴听,并说说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哪儿?。

  三、学生交流:

  预设1:课文第3小节,在危险关头,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而是指挥着救援工作。他想到的只有60人。唯独没有想到他自己。谁能读好哈尔威船长说的话。(指导读)茫茫黑夜,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诺曼底”号轮船不幸被“玛丽”号巨轮剖开了一个大口子。人们的表现如何?(引读、看课件二)

  预设2:课文第5、6小节,人们的呼号和嘈杂与哈尔威船长的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愿意来读一读他和手下的对话。(指导读)

  预设3:课文25、26小节,你能把这部分读一读吗?让我们齐读一下。

  预设4:课文29节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以身殉职、舍己救人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看课件三)谁也想来试试。

  ……

  四、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读到这儿,你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吗?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齐读。

  五、看着这位船长,你想说些什么?回家想做什么作业?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扩展7)

——《黄继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黄继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进行体会,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词语、课文;

  2、感受黄继光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黄继光的光辉形象,理解其精神,注意几个重难点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感受黄继光的光辉形象,理解其精神,注意几个重难点句子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认识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献身的黄继光,让我们深情地呼唤英雄的名字——

  2、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觉得黄继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最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

  3、这一课,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952年战火连天的上甘岭,感受英雄黄继光!

  二、学习第二段

  师述: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个夜晚,上级下达命令,要在黎明前夺下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那么在执行这个任务时,我军所面临的形势如何?黄继光的表现又怎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找到有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1、交流:

  形势重点句:

  a、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压了回来.负伤的同志越来越多了.

  b、如果不很快拿下这个火力点,黎明前攻不下597.9高地,一夜奋战所夺取的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并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

  黄继光的表现:

  a、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好像要把满腔的仇恨向敌人喷射出去。他忽然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任务交给我!”

  黄继光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指导朗读。

  b、黄继光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生说体会。

  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面对严峻的形势,黄继光坚决请战,带着战斗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念上了战场。在战场上,英雄的表现深深感动了我们。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找到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1、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伤。他用尽全力艰难地挪动着身体。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生说体会。

  黄继光是在什么情况下挪动的?

  指导朗读。

  2、啊!黄继光站起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生说体会

  如果你就是黄继光的战友,亲眼目睹黄继光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时,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引读:当黄继光身上腿上都受了伤时——

  当黄继光只能艰难地挪动自己的身体时——

  当敌人的机枪一齐对准黄继光时——

  3、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生说体会。

  是什么力量驱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引出四个“望着……”。

  指导朗读。

  四、升华

  播放视频及感情朗读黄继光死后的一个故事,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黄继光说?

  共同朗读小诗《永恒》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黄继光

  挪动

  请求任务 站 英勇献身

  又站,扑,堵

推荐访问:生命 课时 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生命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生命生命教案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