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菁选20篇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  每年的感动*都是含着热泪看完,今年亦是如此。  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责任和担当,朱敏才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官,退休之后他没有和妻子回到北京安想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菁选20篇,供大家参考。

2023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菁选20篇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

  每年的感动*都是含着热泪看完,今年亦是如此。

  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的责任和担当,朱敏才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官,退休之后他没有和妻子回到北京安想晚年,而是带着本来就是小学老师的妻子,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朱老师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看到这,我心里有太多的感动,是什么支撑他们放弃优越的城里生活而来到这样条件恶劣的山区支教,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是人受不了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的。作为教师的我看到这夫妻俩无怨无悔,不畏艰难的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心中有太多的羞愧。我在自我反省,我是在无怨无悔的教育孩子吗?很多时候心中是不是也充满了很多的功利性。

  最让我感动是最孝女儿朱晓晖、同桌妈妈陶艳波的温暖亲情。

  朱晓晖的父亲在20xx年患弥漫性脑梗塞,从此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朱晓晖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因为不堪重负,朱晓晖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她。朱氏父女在社区的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2年。朱晓晖曾是一位有才气的诗人,诗歌在全国获得过很多奖。父亲生病前,她喜爱读诗、写诗;而现在她看得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和养生方面的书籍。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瘫痪的毛病,腿脚不便,大小便也不能控制。朱晓晖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擦洗身体。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卧床12年都没有得过褥疮。但常年的操劳,使得才41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

  维持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老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养老保险。父亲治病的开销不能省,朱晓晖就只能去市场里捡人们不要的菜给父亲吃,自己则用咸菜就着米饭度日。虽然生活环境艰苦,但朱晓晖一直努力让父亲生活的更舒适些。老人因为心疼女儿,常常痛哭。除了每天照顾父亲的起居外,朱晓晖在周末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对于别人的帮助,朱晓晖感恩在心,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人。

  杨乃彬是一个命运不佳的孩子,在小时候得了一种病,因发烧导致耳膜出血,从而丧失了他的听说功能但是,他却有一个永不会放弃他的妈妈陶艳波,她想尽一切办法弥补孩子的先天残疾。陶艳波到北京学习唇语,教孩子说话,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教杨乃彬叫“妈妈”,都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陶艳波从头至尾没有产生放弃念头一次,一直耐心教导。老天被陶艳波打动了,最终杨乃彬学会了说话,只不过有些吐字不清。看到这里,我更加体会到了母爱的执着、忘我。就在这时,陶艳波做出了让所有人惊讶不已的行动,让杨乃彬上正常学校,接受正常教育,并辞职陪学。难道这不正是母爱无私的体现吗?在陶艳波的努力指导下,儿子先后考上了重点初中、高中直至大学,与儿子同桌、陪读16年。遇到难题,陶艳波总是在心里想:自己不会儿子就更不会。有时为了一道难题,陶艳波要绞尽脑汁想一晚上,然后给孩子讲。他们母子俩就这样闯过一道道难关。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不为别的,就为世间伟大的母亲陶艳波而流,为她喝彩,她是母亲中的典范,她的母爱是世间最亮的一座灯塔,照亮天下所有的母亲。有许多人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还有人要给这个奇迹起名,有人说是“自强不息的杨乃彬”,有人说是“母爱的光辉”,而我却认为这个奇迹的名字叫“母亲”

  到此,我对亲情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心里更有了好好孝敬母亲的决心。

  对于这些获奖人物,总是心生敬佩。除了有最美的乡村教师——朱敏才 孙丽娜,十三年相守,守护父亲的朱晓晖,同桌妈妈陶艳波,还有有十月出塞,大器初成的**之父——于敏;“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有*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的好心人“炎黄”——张纪清······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但他们的事迹却感动着每个人的灵魂,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陶冶每个人的情操。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美。所以,那些感动祖*亲的人无处不在,正因为有这些人,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日益强大。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2

在没有看到《感动*》之前,我所认为的社会,我所认为的人心是那些网络炒作中所说的“麻木,冷漠,自私”。但看到了《感动*》之后,我明白并非如此。《感动*》就是一个强力的回答,这社会好人依旧存在,这世界依旧充满善良。我们需要榜样,我们的榜样不是那些摔倒了去讹诈别人的老人,也不是冷漠围观的"路人,而是像《感动*》中那些肯付出,肯奉献的人。我们也许做不到去感动别人,但我们需要一种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只想,去支持自己坚定自信的去实现梦想,这大概就是这个节目带给我的想法吧。

感动*里的每一个人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身份的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那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举动。他们当中不少人其实自己生活的也并不怎么,但那颗关怀的驱使着他们放下小我,促成大我,造就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也许就是这样,我们只要拿出一点点的力量去关爱周围,这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感谢他们的存在让我明白了只有奉献才能让生活的美好代代延续。

每个人物的出现,都让我们心生敬佩。你一定会被那个坚守工作岗位,半生如一日,兢兢业业付出的人所震撼;会被那个竭力助人,掀起慈善文化也并传承着一脉脉香火的炎黄所触动;他们用质朴的语言描绘着看似*凡的故事,他们以最*凡的坚持的仁心感动着小小的村庄,他们用自己最真的情感呵护最真挚的爱,一切都是那么看似*常,而他们却用自己的一生在守护。点点滴滴彰显的是一份对祖国的爱,一份对子女、父亲的爱,一份对社会的责任与感恩。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信念比生命还重要,他们用微笑诠释这世上最美的诗,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篇篇精彩的华章。正因为他们,让我们这个爱的国度,更加温暖,让世界充满希望。

无论是哪一年的感动*人物总能深深触动我们,他们不会被忘记,然后又有更多的名字被我们记住了。感动*的,是他们或朴实无华,或艰难执著,或惊天动地,或自强自爱的生命历程;是他们对孝道、对爱情、对诚信的朴素诠释;是他们因人而异,却共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无穷人格魅力。、多少人在自己*凡的生命里书写着不朽的诗篇,多少人在艰难的逆境里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多少人在广大人民的利益前放弃的自己的一切,多少人在这个人心冷淡的年代里,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其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周围的人,为这个社会,也为这个国家。

感动*评选的意义在于,它每一年都在不断的提醒我们,即使在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巨大、日夜忙碌的辛劳俱增、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美德似乎逐渐消失的当下,我们身边还是好人更多,勤劳、勇敢、善良、坚强的*人还是会在角落中不经意的触动我们,使我们明白自我内心中对善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美的向往,使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可以感动自己时,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信心和继续前行的力量。在这个层面上讲,感动*评选出的每一个当选者,也许不都能让你觉得感动,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去一一效仿他们,但只要每年的10个人中,哪怕有1个能够使你心生向往与渴慕,愿意为世界更美好努力一下,就算没成功,也有积极且巨大的意义,爱与善从来也不是大而无当,非惊天动地不可的,它是每一个向往、渴慕、追寻的念头、火花,汇聚在一起,才是“大”*。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3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与祖国同心同向,一起向未来是本次感动*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深潜”一生,只为永远守望祖国海洋;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飞人”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的*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大军免于高原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爱国精神之外,自强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显著特点。

  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面对这样的状况,生活该怎样度过?《感动*》讲述了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坚强、自信、乐观的故事,他们依靠仅有的劳动能力,让一儿一女考上大学,让全家人彻底告别了贫困。

  像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这样的,还有被誉为“*的保尔”的朱彦夫,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都书写精彩;从小几乎完全丧失听力的大学生江梦南,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还走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民英雄”彰显的坚强、自信、乐观精神,为社会前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1年是*航天的丰收年,本年度《感动*》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航天人。

  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4

  “寻找好人”,这是《感动*》的初心,是节目最早的“核”——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

  我们的时代从来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样的偶像与英雄。从创办初始,《感动*》就聚焦于推动当代*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成功评选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凡而伟大、朴实而真诚的典型人物。

  从“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的张桂梅,到“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的.王继才、王仕花;从创造卓越成就的科学巨擘钱学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的普通邮递员王顺友……在人们眼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感动*》实现了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动员。每届“感动*”的筹备都历时数月,这本身就是发现先进、褒扬先进、学习先进、效仿先进的宣传过程,更是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径。

  在节目开播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为《感动*》送来天上的祝福,其中叶光富讲述了他与节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当时我只有23岁,还是一名飞行员,震动环宇的首次飞行给我内心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动*人物,正有我国第一位飞天的航天员杨利伟。

  近年来,各地也推出当地的“感动人物”。在一个个“感动人物”故事的讲述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传承发扬。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5

  今天我们看了感动*十大人物。给我很深的感触。每一个时代的页码上都站着一位我们的主人公,往下一页传递着“信”与“真”这两种质地机器坚硬的情怀。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情感更是弥漫着一丝真情的气息。深深呼吸一下,似乎它能深入到每个人的心坎里,沁如心脾,久久回荡着。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要有隐形的翅膀,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创造奇迹。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能触碰你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但是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善良坚强的活着。你,也就有了更多向前的勇气。

  其实我认为,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人在自己*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有了他们。也许作为一个*凡的人,我无法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也会成为一个不*凡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将越来越好!相信每个看了感动*的人都会有一种充实感,支撑着自己。让自己受到洗礼。

  这,正是感动的力量!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6

  有这样一个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核潜艇而奉献一生,它的名字叫彭士禄。

  彭士禄的童年可谓是艰难坎坷,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因为革命而被敌人杀害,一年后自己的父亲也被杀害了。他的父亲原本是地主家庭的男孩儿,却和自己的亲人们一起革命,一起对抗那些剥削劳动人民权利,自由的人。父亲的死使彭士禄成为了孤儿,同时也成为了一位四岁的逃犯。

  父亲去世后彭士禄跟着自己的奶奶东躲*,曾被27个家庭抚养过,而这些抚养过彭士禄的妈妈们也因为他,而被敌人一个个地残忍杀害。直到15岁,彭士禄才被*找到,结束了11年躲躲藏藏的生活。

  十几年后,彭士禄去苏联留学学习机械专业,当时新*刚刚成立,许多领域的技术都非常落后,*急需要一批优秀的科技人员研制核潜艇,彭士禄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将专业改为原子能核动力,为祖国奉献力量。他回国后便消失了,因为研制核潜艇是国家最高的机密,所以研究人员在此期间不能与外界联系。彭士禄和同事们没有任何的研究基础,只有两张模糊不清的国外图纸和一个从美国商店买来的一艘核潜艇模型。关于所有潜艇的书籍都是英文版,所有的研究人员都不懂英语,彭士禄便组织同事们学习英语,每天凌晨五点便可以看到研究人员在背英语单词。经过两年的学习,他和同事们基本了解了核电站级潜艇的原理,便开始了十三年的研究。

  彭士禄回忆说当时的条件确实很艰苦,吃的只有馒头和野菜,住的地方到处都是虫子,如果哪天不被咬几个大包都觉得不正常了。

  经过彭士禄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1974年*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成功参加了海上训练。

  彭士禄为了研究核潜艇隐姓埋名十三年,他为祖国做出了何等的贡献?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7

  原子核技术,在世界上保持着很高的水*,在我国发展核潜艇事业的进程中,有一位英雄的事迹令人敬佩。

  一位名叫彭士禄的老爷爷,别看他是一位很普通的老人。可他却是我国的机密,因为它是原子核动力的科研人员。彭士禄出生在一个英雄的家庭,母亲在他三岁时牺牲,父亲是4岁牺牲,其他的亲人陆续牺牲。但他们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为革命而奋斗。在他成为孤儿后,他便与她的奶奶游走四方。在他15岁之前,他曾经好几次被抓到监狱中,但就在他15岁的那一年,*找到了他。从此,他便踏入了学习生涯。

  在此后他,争取到了留学的名额,但也就是那一年,美国的核潜艇,让世界震惊。*出面问苏联是否提供一些资料,但苏联方却提出相当无礼的要求,于是,*勃然大怒:“宁愿造1万年,也不愿意让出一点土地。”

  便开始访问留学生,是否愿意转科目,彭士禄说:“只要能为国家奉献,什么活都做。”于是,一部分留学生便将科目改成原子核动专业。他们每天十分的刻苦。也十分努力。但当他们进入了祖国的核研究基地时便“消失了”其实他们是改名换姓了。彭士禄他们便没日没夜的工作,能让他们参考的只有两张模糊的图纸和一个模型的玩具,他们每天5点起来念英语,上厕所时也在背单词,直到深夜12点之前都不能入睡,因为他因为资料全是英文写的。

  但也就因为他们这种没日没夜的奋斗。让他们只用了十三年走完了美国二十几年的路程。1970年成功的,造成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这样为国做贡献的人值得我们钦佩,所以我们一定要像彭士禄爷爷学习为国贡献,一生报国的精神。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8

  3月3日,感动*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的女儿在颁奖现场展示父亲书写的“光荣属于二连”“感动*”。

  感动*,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走过20年,《感动*》为何依然打动人心?颁奖词靠什么征服一批批观众?记者采访了《感动*》总撰稿刘凯等主创人员。

  *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迹全面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一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金纸上,启功先生亲题的“感动*”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书页犹如片片“龙鳞”,记录了《感动*》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2021》宣传片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目已陪伴观众走过20年,那些*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开篇人物将目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始终关心*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杨振宁用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引人落泪。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与祖国同心同向,一起向未来是本次感动*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彭士禄“深潜”一生,只为永远守望祖国海洋;超越年龄、伤病、体能局限,被称为“*飞人”的运动员苏炳添,始终坚信“我们*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的*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让青藏铁路14万筑路大军免于高原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爱国精神之外,自强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显著特点。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9

  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彭士禄隐姓埋名工作了数十年。49岁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晚年基本失去了胃功能,只能靠一根鼻饲管提供营养。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先。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搞核潜艇全靠“自教自学”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把我往哪里搬。”这句话彭士禄向来身体力行,从年仅20岁加入**开始,他就一直在履行*人的庄严承诺。

  1951年,品学兼优的彭士禄通过考试赴苏联留学,专业是化工机械,他所有的功课全部是优秀成绩。毕业时,彭士禄获得了苏联颁发的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1956年,彭士禄即将本科毕业,正逢陈赓大将访问苏联。陈赓把他叫到*,跟他说:“中央已决定选派一批优秀生改行学核动力专业,你愿意吗?”“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毫不犹豫地回答。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核潜艇技术极为复杂,全艇设备、仪器仪表等多达2600多项近5万台件,电缆总长近100千米,管道总长30余千米。作为核潜艇心脏的动力装置,反应堆的研制更是难上加难。当时*在核潜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到底长什么样。在这种条件下怎么开展工作?彭士禄说:“我们这批人有学化工的,有学电的、仪表的,大多数人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4个字——自教自学。”

  没有资料、图纸、设备,没见过实物……彭士禄带领科研人员用简陋的计算工具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建立起*核动力装置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并最终确定了100多个参数。有时为了验证一个参数,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三班倒”,用仅有的一台手摇计算机和几把计算尺连续算上好几天。

  身为副总工程师,彭士禄是基地技术负责人,但他与大家一样住“干打垒”,一起加班加点。彭士禄主持了核动力装置的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攻克了诸多重大关键技术,完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基本设计方案。

  在彭士禄的带领下,仅用不到5年的时间,我国建造的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就成功实现满功率运行。

  “彭拍板”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

  彭士禄一生都勇于创新、敢当使命,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顶得上,外号“彭大胆”“彭拍板”,他将对国家核事业的坚守转化为果敢行动的具体实践。

  1967年,彭士禄来到位于祖国大西南的九〇九基地,开展陆上模式堆的建设工作。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总能一眼发现问题所在,当机立断拍板作决定,便有了“彭拍板”这个绰号。

  “时间很紧,总要有人拍板,不能无休无止地讨论呀!”彭士禄说。他曾对其他科研人员说:“做实验用数据说话,最后我来签字。对了,成就归大家;错了,我来负责。”

  *发展核电,究竟该走哪种技术路线?20世纪70年代,熔盐堆方案和压水堆方案如何取舍,一时成为争论的焦点。经过科学论证和调研,彭士禄力排众议,提出应采用国际上技术成熟的压水堆并充分利用我国刚建成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技术经验及其工业配套设施,容量可暂定为30万千瓦。压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认可,这一方案也为我国核电走“以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起到了关键作用,使我国核电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很长时间以来,彭士禄的事迹甚至连他的名字都鲜有人知。

  “核潜艇工程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我个人的创造,是千万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干部集体努力的结晶。”彭士禄做到了在工程技术上始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在名利晋升、提级授奖上,却坚持“越糊涂越好”。2017年,彭士禄以全票通过荣获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当彭士禄女儿问他此笔奖金100万元港币该如何处理时,他立马说了两个“不要”:一是不要奖金,把它捐给组织,设立人才奖励基金;二是不要以他的名字命名奖励基金。彭士禄说:“此项荣誉和成绩不只属于我个人,它更属于核潜艇人,属于核电人,属于核动力人。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是全体参研人员共同奋斗、艰苦拼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群体才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是共和国的脊梁!所以这笔奖金应该奖励那些为核动力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高精尖人才。”经组织多次说服后,他才同意命名“彭士禄核动力创新奖”,奖励在核动力领域作出重要创新成就的年轻人。

  深藏功名为国为民

  从*潜艇核动力堆到秦山一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都留下了彭士禄辛勤的足迹与汗水。在他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一生里,彭士禄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他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勇挑重担,身先士卒,忘我工作,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核动力事业。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彭士禄不要名、不要利,但要把核潜艇造出来、要把核电站建起来。他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必将激励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继续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以彭士禄为代表的一生为国家而努力奋斗的人,国家永远不会忘记,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0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究竟那个先到来,生活总是会给人出各种各样的难题,有这样一个农村家庭,本来幸福的日子被意外所打破了,因为父亲的突然离世,家里变得更加困难,母亲也因此疯了,外出打工的哥哥姐姐也再也没有回来,最小的儿子一人承担起了这个家庭的责任,到哪里上学就把自己的母亲背到哪里,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位孝子最终如愿的考上了大学。

  这位千里背娘去上学的孝子叫刘秀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一家五口人的日子过的紧巴巴的,但是即使这样一家人在一起也是其乐融融的,然而现实却无情的将这些打破了,刘秀祥的父亲突然离世了,家庭的劳动力丧失了,刘秀祥的母亲不得不外出打工,但是超负荷的工作很快就打垮了她,因为工作的压力和心情郁结,刘秀祥的母亲“疯了”,换而言之就是换了精神病。

  父亲的离世再加上母亲患病无疑是给这个家庭雪上加霜,之后刘秀祥的哥哥姐姐也出去寻找工作,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竟再也没有回过家,年纪最小的刘秀祥不得不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患病的母亲,日子过的非常艰辛,但刘秀祥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机会,依旧认真刻苦的学习,在学习之外,刘秀祥还要去地里挖菜以贴补家用。

  后来刘秀祥考上了县城里的一所重点高中,但是他却放弃了,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金钱去支撑自己去上重点高中,最后选择了一所普通高中,到县城上学之后,刘秀祥也把母亲接了过去,因为家里已经没有人可以照顾母亲了,上了高中之后,刘秀祥经常去兼职赚钱,经常是学校和工作的地方两头跑,时间一久,刘秀祥终于病倒了,因为生病也影响了高考的发挥,因此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病好之后的刘秀祥决定不向命运屈服,他决定重新学习去考取大学,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刘秀祥终于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如愿的考上了山东一所大学,于是刘秀祥就带着母亲一起去了山东,之后学校了解到了刘秀祥的困难,学校就为刘秀祥和他的母亲安排了住的地方,而面对学校捐款刘秀祥拒绝了。

  在拒绝了学校的捐款之后,刘秀祥就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在后来的采访中他表示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绝不会去向他人伸手拿,这样的坚强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大学毕业之后刘秀祥并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带着母亲回到家乡去当了一名人民教师,他说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去教育更多的人,希望那些和他一样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1

  樊锦诗先生围绕守一不移、担当使命、探索进取、永远在路上四个方面,结合亲身经历,详细介绍了一代代莫高窟人为传承弘扬敦煌艺术瑰宝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同时还与大家分享了她眼中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敦煌莫高窟和“莫高精神”。讲座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生动,让广大领导干部对于初心使命和“莫高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敦煌市领导干部学习先进榜样、普及敦煌文化知识的热情。梁建明等领导在敦煌市分会场收听收看了会议实况。

  据了解,樊锦诗先生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扎根大漠,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荣获100位新*成立以来感动*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文物保护领域终身成就奖、薪火相传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同时,还在前不久获得了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

  樊锦诗一直很忙,从北京到香港、从厦门到巴黎……但她心里惦念的,全是敦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她说。“对莫高窟,是高山仰止。它的材料无比广阔,内容无限丰富。越研究越觉得,老祖宗留下来了世界上独有的、多么了不起的东西!”樊锦诗说。是吸引,更是责任。这座千年石窟曾历经磨难,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白手起家、投身沙海,为保护敦煌倾尽一生心血。“老先生们明明可以拥有很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偏偏历经千辛万苦留在敦煌,他们就是精神符号。东西坏了还可以再造,精神垮了就啥也没有了。‘莫高精神’是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樊锦诗说。如今,莫高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大城市比还有不小差距,却仍有年轻人不断踏着前辈的足迹来到敦煌,甘愿奉献。

  他们说,“莫高精神”已经成为文物以外的“第二宝藏”。“干了一辈子,总是不由自主地想敦煌。”“敦煌女儿”樊锦诗充满感情地说。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2

  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的一名战士,*战争时期先后荣立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学习张富清事迹,应当不忘“忠于党、忠于人民”精神。*前,94岁老兵李安甫对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无声告白。在**98岁华诞前夕,94岁高龄的李安甫走进*,用手摸一摸城墙,看一看楼里风景,讲一讲那一代的革命故事。我想,当他走

  进*的那一刻,他的心里该有多么辛酸,又有多么欣慰。在抗日战争、*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不断地看着他的战友为新*成立而牺牲,那时他心里的苦楚,应该无人体会。可是,他又亲眼见证了**这几十年的改变,见证了*如今的辉煌,他又是多么的欣慰。“忠诚的高尚和可敬,无与伦比”,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记住老兵李安甫对党绝对忠诚的这种精神。我们应当像向日葵一样一直以“太阳”为中心,不断增强“*”、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对党做到绝对的忠诚。

  学习张富清事迹,应当不忘“朴实纯粹、淡迫名利”精神。“战斗英雄”张富清,他隐藏功名60多年,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那种枪林弹雨的日子里获得过多次奖励。他退役转业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毅然不忘党的初心,在贫困山区奉献他的一生。对于张富清同志来说,他是一名退役军人,是为新*成立做过贡献的人,他退役后有许多选择,可是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待在贫困地区,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将质朴节俭、知足常乐作为他坚守的人生信条。张富清将一生都奉献给党、国家及人民,他获得*授予他的“时代楷模”称号,还获得**对他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强调,呼吁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张富清同志学习。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应当不忘“朴实纯粹、淡迫名利”精神,我们应当向“战斗英雄”张富清学习。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党员干部只有专心致志地工作,心态*和地享受生活,不为蝇头小利而蝇营狗苟,才能在工作中取得好的结果,才能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及人民作出贡献。

  学习张富清事迹,应当不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精神。北师大硕士毕业的研究生黄文秀,她毕业之后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到贫困村居担任第一*,把双脚扎进泥土,为群众脱贫劳心劳累,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6月16日晚,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忍痛告别她病重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面对危险,她毅然前进,在她返回乡村的途中,不幸遇到突发山洪,30岁的青春年华就此消逝。在危险来临之际,她首先想到的是村里的群众,不听同事们的劝阻,拒绝病重父亲的挽留,前往受灾现场,不幸遇难。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应当不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精神,不忘黄文秀同志为群众事业牺牲,向她学习。在*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勇于站在革命前线,遇到困难,不要退缩,敢

  于面对。面对困难问题,要及时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要做**里的一朵梅花,要像梅花一样,在寒冷的冬天,独自盛开,我们党员干部要敢于说出他人不敢说的话,敢于尝试他人不愿做的事,为**的事业,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3

  在2000多*方公里的浙东海域上,矗立着12座灯塔。这里留下了叶氏家族五代灯塔工的足迹。

  自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渔民叶来荣带着一家老小上岛,成为*第一代灯塔工,一守就是五代人。

  年复一年的守望,必须冒着风险,克服无边无际的孤独。灯塔工要在孤岛上连续工作11个月才有20来天的休息,这11个月时间里,只有海风,只见海水。

  在茫茫大海里,灯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叶家人为灯塔付出了很多,叶家有三口人因为灯塔失去了生命,但他们没有气馁,一直坚持下来。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4

  14年来,《感动*》也秉承公开、公正的媒体精神,广泛吸纳观众意见,通过多种投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群体。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动*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郭川航海意义何在?当这位50岁的青岛汉子带领着国际团队穿越北冰洋、冲过终点之后,很多人对他这种自讨苦战的疯狂举动表示不解。

  同样的问题可以提向所有的职业体育项目:博尔特为什么要跑步?梅西为什么要踢足球?费德勒为什么要打网球?梅威瑟为什么要搞拳击?……他们意义何在?

  对于这些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我们从对郭川航海的解剖中都能找到答案。

  每个人都是性质独特的个体,兴趣爱好各有不同,郭川也不例外。他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对太空的兴趣却不如对大海那样炽烈。他不愿庸庸碌碌地活着,对到手的副局干部待遇没有兴趣,三角翼、滑沙也不合他的胃口,唯有帆船航海让他一见如故,沉迷其间不能自拔。他说自己就像歌曲里唱得那样,“寻寻觅觅寻不到活着的证据,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他想换个活法,航海把他从城市琐碎乏味生活的牢笼中*出来。只有到了海上,他才感觉到自由和对自我命运的把握。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走向大海。国内没有航海环境,他就远赴法国学习,全是自费,没有花纳税人一分钱。

  航海,是郭川的爱好,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像博尔特、费德勒、梅西、梅威瑟在自己选择的体育项目中生活一样,也如你我*凡人选择的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制生活一样。

  郭川航海是为追求战胜自我的极限体验。他的帆船为创造纪录而设计,不是为了享受,没有任何奢侈品,甚至连马桶都没有。这次北极航行,他吃的是脱水压缩食品,喝的是淡化过的海水,13天内一直和衣而睡,没换过内衣。他追求的不是衣食住行的舒适,而是一种极致的感觉。在这次创纪录北极航行冲刺结束后,他沉浸在巴库斯似的兴奋中:“我感觉很自豪,此刻的我完成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享受的时刻,只是具体内容不一样。有人会为加薪晋级、买房买车而高兴,我为创造这样一个世界纪录而高兴。大家只是追求的目标不同,但高兴的感觉是一样的。”

  郭川说,他一直想要做一件感动自己的事情,这次做到了。因此,他首先是为自己航海,为了实现自我而航海。

  如果郭川生在欧美,他或许就是个*凡的航海者。但在*,时代的变化把他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北京奥运会把青岛选为帆船比赛地点,让郭川这个青岛人深入接触到了竞赛帆船。*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国际帆船赛事进入*,郭川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些国际赛事的*元素。发达的理性思维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让他战胜了种种困难,十年之内他成为帆船竞技的高手,成为一个品牌,组建了专业团队,拥有了市场。他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成功要素。他选择了帆船,时代选择了他。他成为*帆船的领军人物。

  于是郭川就不能再仅仅为自己航海。他的航海被赋予更多内容和意义。作为一个职业极限航海家,他担负着更多责任。他要为家庭、为团队、为支持者、为赞助商、为自己的市场品牌、甚至要为*帆船界去航海。他必须要去拼搏,做到最好,正如博尔特、费德勒、梅西和梅威瑟这些职业体育选手一样。

  现在郭川每次航海都是一个市场项目,由自己的团队经营。为了他能顺利下海穿越北极,团队总经理刘玲玲奔波在世界各地,为他寻找船员,寻求合作伙伴。团队技术经理法国人哈尔贝最后累得卧病在床。这些职业人士拼命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消费经济时代,不少人欣赏郭川,因此成为他的支持者。这次穿越北极起航之前,有人暗中给他账号里汇去二十万元人民币,有人万里迢迢从国内赶到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为郭川壮行。因此,郭川航海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团队和合作伙伴、支持者和*帆船界的成功。大家都与有荣焉。

  我们为博尔特、费德勒、梅西、梅威瑟和郭川喝彩,是因为我们在他们那里找到了认同感。这就是意义所在。

  郭川说过,他航海就像博尔特跑百米每一步都力求精确一样,任何细节都不能忽视,因为他有时要在游走在生命攸关的极限边缘,容不得任何闪失。极限航海是他的工作,就像体育和探险,都是人类为自己设计的挑战,看似“自讨苦战”,实际是人类自我砥砺、自我改善的方式。每次极限的突破,每次世界纪录的创立,都值得我们为之兴奋。这也是意义所在。

  法国航海权威克里斯蒂安·杜马尔称赞郭川是世界航海界的“先行者”,“意志强大,思维理性”,“坚定地追随自己的想法”。郭川是个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愿意付出一切努力的人。这是他个人精神的实质所在。

  郭川曾说:“我的事迹或许无法拷贝,但我的精神可以拷贝。”他的这种精神,也是他航海的意义。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今天(3月3日)播出,本年度《感动*》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航天人。

  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感动*》节目制片人、总导演告诉我们,*航天近年来的发展成绩斐然,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荣誉献给*航天人,实至名归。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6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核动力事业能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离不开一大批像彭士禄院士这样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科技事业的科学家。

  回望历史,他们为了国家富强,选择上草原、进沙漠、蹲山沟、踏海浪,逆风而行,奔波于祖国大地,与炎炎烈日、凛冽风沙做伴,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望历史,他们为了理想信念,选择隐姓埋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把生命置于危险之中,把国家置于安全之地。

  历史是的老师。全党目前正集中开展党史的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科技部明确提出,紧抓三个结合点,把学习领会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创造辉煌成就的历程、我国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和科技界创造的伟大精神融入学党史的全过程,推动党史的学习教育细化深化,切实增强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本领。可谓正当其时、针对性强、十分必要,必将为科技创新事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深切缅怀彭士禄院士,就要把他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的科学家精神汇入到*力量、*梦想中,让我们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7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15时54分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自1992年项目正式启动以来,*载人航天事业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数次在浩瀚苍穹写下精彩纷呈、振奋人心的*故事。

  *梦牵引航天梦,航天梦助力*梦。筑梦太空,离不开*同志对一代又一代广大航天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立自强、创新超越,夺取空间站建造任务全面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殷切期盼。

  筑梦太空,离不开*的科学决策和坚强领导,靠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靠的就是各部门、各地区、各学科的协成作战。从神舟一号的一飞冲天到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的自主交会对接……*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所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彰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神舟载梦,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飞天梦。*载人航天事业的29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29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29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29年。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实现*梦、强国梦、航天梦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我们既是伟大航天事业发展征程的观察员,也必将成为全面建成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8

  由TVB拍摄及制作的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无穷之路》在豆瓣获得9.6分的高分。节目里,主持人陈贝儿在四川凉山攀爬2556级“天梯”、在云南奔腾的怒江上以溜索渡江、在大西北经受风沙考验、在川藏高原克服高原反应,同时将这些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展示给观众。

  《无穷之路》也让更多内地观众关注到陈贝儿,这位在*香港土生土长的城市女性,在面对与她成长背景、生活环境都截然不同的受访者时所展现的真诚和亲切,让人眼前一亮。近日,陈贝儿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她坦言,节目如此受欢迎,让她非常惊喜:“我拍节目并没有带着什么预期,只是像一张白纸一样去探索、去学习,将我心里感受到的、眼睛看到的,用镜头记录下来,真实地呈献给观众。”

  走进脱贫地区“感受到他们的珍惜和感恩”

  3个月的时间,跑遍内地从南到北6个省份14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陈贝儿形容这是一份“优差”:“当监制岑应跟我说要去悬崖村、怒江等*时很难去到的地方,我马上就答应了。我一向很喜欢冒险和探索,这次还可以多了解祖国人民的生活,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在出发之前,陈贝儿做了充足的准备:进行加倍的体能训练、恶补普通话、上网看采访地区的资料……她甚至看完了23集的电视剧《山海情》:“这部剧是我的功课之一,因为我要采访主人公的原型人物谢兴昌大哥,希望可以提前了解他的故事。《山海情》把整个西海固地区搬迁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出来,我很喜欢这部剧。”

  节目里,陈贝儿就像观众的“眼睛”,带着都市女性的视角走进脱贫地区,将她的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观众。陈贝儿坦言,这趟旅程让她获益匪浅:“这次我到达了不同的地方,听不同的被访者讲述他们的今昔故事。他们跟我说过往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现在的生活又多么幸福,我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很真实的。亲眼看到这样的笑容,我被打动了。”

  这趟旅程中,陈贝儿屡屡被当地人民打动:“对城市人而言,出门买包盐就是坐电梯下楼、开车出门这么简单,但悬崖村的村民过去要走2000多级阶梯,这对我来说是无法想象的。现在村民集体搬迁到山下,我能感受到他们非常珍惜和感恩现在的生活。”拍摄《无穷之路》时所感受到的善意和友好,更让陈贝儿感动:“我们拍了很多街景,大家都很热情。比如我们在悬崖村的时候,去一家幼儿园拍摄,那里的彝族小朋友非常开心地跟我们打招呼,一起玩、一起唱歌。”

  沟通贵在真诚“我没把采访当成一件工作”

  在节目里,陈贝儿采访了形形色色的人:村医、扶贫*、“理塘男孩”丁真、回乡创业的“90后”、重回学校的前失学少年……无论面对什么人,陈贝儿永远都能与受访者打成一片。有网友称赞她是“天生的主持人”:“主持风格相当自然,问题带出得毫不突兀,而且采访任何性格的人都能‘自来熟’。”对此陈贝儿说,她的采访诀窍就是真诚:“其实谈不上什么技巧,人与人相处,贵在真诚。我从小就喜欢认识新朋友,我没有把采访当成一件工作,而是打心底里想知道他们的想法。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大家比较容易对我敞开心扉。”

  在《无穷之路》里,陈贝儿走进了云南一所专为失学儿童设立的学校。镜头记录了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害羞和躲避,到后面与陈贝儿交心聊天的转变。这段采访经历让陈贝儿非常难忘:“他们都是山区的小朋友,见外人的机会不多。老师也觉得他们不太习惯跟外人沟通,会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但我会跟他们玩,一起自拍、唱歌,有时候拍拍他们的肩膀,其实很快就打成一片了。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会问我香港是什么样,我们*时会做什么、吃什么等等。我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叫他们努力读书,他们也很听话。我们还交换了联系方式,很开心能认识到这帮小朋友。”

  因为这种以诚相待的态度,她与不少受访者都成了朋友。最近《无穷之路》悬崖村的“飞人”某色拉博开通微博,她在网上帮忙宣传;两年前拍《嫁到这世界边端3》认识的受访者,今年还会约出来小聚。陈贝儿的真诚甚至打动了木村拓哉——陈贝儿曾是香港第一代专职娱乐新闻主播,某一年在戛纳专访木村拓哉时,木村拓哉兴之所至,与她勾手指约定“下次再见”。谈起多年前这段让她名声大噪的采访,陈贝儿回忆:“当时他取消了所有媒体的访问,要提早回国。但我很不甘心,于是辗转打听到他在哪家酒店,等了三四个小时,他被我们的诚意打动,最后做了一个七八分钟的专访。他本人非常友善,采访的气氛很好,所以我们勾了勾手指,约定下次见。后来我的确又采访了他,再见面时也聊得非常投契。”

  无论是采访大明星还是普通人,陈贝儿都一视同仁:“我的初心就是认识朋友,受访者的身份和背景不会影响我的态度和投入程度。”

  热爱主持工作“给我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

  陈贝儿形容自己是个“充满问号的人”:“我从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我妈说我小时候很八卦,但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大学选科的时候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新闻专业,我的初衷就是透过我的眼睛看世界,再透过镜头告诉观众世界的模样。”

  陈贝儿的父亲是资深演唱会监制陈永镐。她说:“小时候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我有机会见到谭咏麟、张国荣等巨星是怎么工作的,无形中也培养了我对娱乐的兴趣。大学毕业之后,香港娱乐新闻台新开业,我顺理成章地从加拿大回到香港工作。”

  2003年,陈贝儿回到香港,成为香港第一代专职娱乐新闻主播,去过奥斯卡金像奖、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盛事现场,也采访过迈克尔·杰克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木村拓哉等国际巨星。她说:“可能有人觉得做其他新闻会比做娱乐新闻更‘专业’,但我觉得并非如此。做娱乐新闻主播的采访经历同样是不可多得的,这份工作给了我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

  2009年离开香港娱乐新闻台之后,陈贝儿一度转向幕后。2013年,她加盟TVB,担任主持工作。如今,陈贝儿是TVB的王牌主持之一,曾主持2016年的里约奥运转播、今年的东京奥运转播,以及2016年至今的香港国庆文艺晚会。陈贝儿非常享受这份工作:“每一次拍摄和旅程都是我人生的重要一课,这份工作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可以说是‘寓工作于娱乐’,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

  由于《无穷之路》如今在内地大受欢迎,陈贝儿也开通了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社交账号,以此与内地观众更多地交流。她笑言:“每一条评论我都会看,虽然一开始并不太看得懂。比如我最近刚明白‘yyds’‘出圈’是什么意思,我会努力跟网络世界接轨。”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9

  看完感动*人物颁奖仪式,不由引起万端感慨,我由衷的敬佩这些感动*的人们,他们让我感受到*凡中的爱和奉献亦是同样伟大。而这其中,我更愿进一步看清我的前辈朱彦夫那*凡可爱的面庞。

  “冰雕”战士、“时代楷模”“感动*人物”,他身上的光芒,朴实而耀眼,让人沐浴其中。

  回顾朱彦夫伟大又艰辛的人生,我一路震撼,一路感动。

  曾经,那残缺的躯体一度让朱彦夫绝望崩溃,那个肢体健壮、身经百战的革命军人,没有了双手双脚,没有了一只眼睛,成为特等残疾军人,还能干什么呢?陷入绝望的朱彦夫看不到人生的意义,甚至尝试了结生命。但冷静后的朱彦夫意识到,在残酷的战争过后,只要活着就好。他要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活出*员、退伍军人的本色。他在日记中写到:“与其腐烂,不如燃烧!”如果放弃医生历经艰辛奋力抢救过来的这条生命,谁来记录全连兄弟们的战争经历,谁会知道他们流过的鲜血和眼泪,谁会记得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惨烈战斗,谁来传承他们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和不怕牺牲、勇敢奉献的伟大精神?

  “对党忠诚,燃烧生命,爱国为民,甘于奉献”,是朱彦夫人生的真实写照。朱彦夫从头开始学习吃饭、穿衣、洗脸、戴假肢,数不清摔坏了多少碗,打翻了多少次盆,磨坏了多少副假肢,朱彦夫终于能够自己吃饭穿衣,自己穿戴假肢。朱彦夫钢铁般的精神激励着乡亲们坚持不懈地与贫困战斗。张家泉村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乡里的先进村。

  纵览朱彦夫不屈又坚韧的经历,我带着感动,再次出发。

  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一个*凡人发出的无限光芒,他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指引着我们向光前行。他不追求令人艳羡的权利财富,不向往万众瞩目的地位荣耀,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时期,他始终默默奉献,完成着自己朴素又崇高的使命。

  身边的伟人,使我在震撼之后倍感自豪,在自豪之后,更会以踔厉奋发的姿态,笃行不怠的意志,深耕三尺讲台,托举更多孩子的未来!

  作为一名园丁,我深知“老师”这个称谓背后所承载的寄托与期盼。我愿跟随朱彦夫的脚步,在自己的岗位上倾注最大的热忱,担起作为一名“老师”所应肩负的责任。戒子纳须弥。一件看似*凡的小事也可以折射出人性中最伟大的力量。就像朱彦夫,坚持无私奉献,把*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的美丽。

  师道如此,人生亦然。在生命的途中,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虔诚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做好分内的工作,握住“爱”的手,一路*淡,一路充实,于奉献中寻找“感动”的真谛,实现“感动”的价值。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20

  在我国,医术高超的专家比比皆是,梁益建凭什么入选?

  今天,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梁益建时,他是这样回答的:“遇到别人不愿意收的病人,我愿意收,遇到能够帮的病人我愿意帮一把。”就像感动*年度人物评选网页上对梁益建的介绍“四川爱心医生”,这就是他的上榜理由。

  在我国,脊柱侧弯发病率为2%至3%,而在成都三医院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都是脊柱侧弯超过130度以上,也就是重度和极重度患者。很多患者都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求医无望后,找到了梁益建。

  超过一定角度的脊柱重度畸形的矫治,曾经是医学上的禁区。为了那些信任他的患者,梁益建开始了向“禁区”的出发和挑战。

  梁益建说不是因为我胆子大,是因为这些病人确实需要治病,很多病人是带着呼吸机来的,你想呼吸机一取是什么情况,他都会立即死亡,所以这些病人来了,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想到起能不能把他救下来。

  当患者以生命相托之时,医疗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梁益建从一例例手术做起,逐渐攻克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禁区。今年21岁的瘫痪女孩吴佩,怎么也没想到,经过梁医生不到一年的治疗,她就可以下地走路了。

  不仅是吴佩,从2008年到现在,在梁益建的主刀下,1000多名脊柱重度畸形患者重新站“直”了。照理说,医生的工作就是治病,但梁益建却愿意做得更多。对于脊柱重度畸形患者,一年的治疗费至少得10多万,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患者,梁益建又是联系公益组织,又是向亲朋好友募捐。

  目前,梁益建已为近200位患者争取到500万左右的资助。得知自己成为2016感动*人物评选的20名候选人之一,梁益建说很意外,自己只是一名小小的医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手术成功率向100%的成功率靠拢,让更多的脊柱重度畸形患者获得新生。

  感动*2016年度人物评选投票将持续到明年1月5日,评选结果将在春节后公布。让我们一起为梁医生加油,他是四川医生的骄傲。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菁选20篇)扩展阅读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菁选20篇)(扩展1)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菁选3篇)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

  20xx年2月8日晚,我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感动较深的就是优秀教师支月英。

  支月英,女,汉族,1961年5月出生,*党员,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19岁的她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的选择了远离故乡到海拔近千米的泥洋小学,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多少老师来了又走,但她却用35年的坚守来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教师这四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她在*凡的岗位但她却一点也不*凡。

  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价值,支月英同志让我明白什么是*凡中的不*凡,不忘初心坚持自我,她用她柔弱的臂膀托起山里孩子的希望,她不让一个孩子辍学、让每个孩子都有上学的机会,让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看到希望,让孩子们明白山那边的是个大千世界。她把每个孩子都视如己出35年来无论寒冬腊月都风雨无阻的一个一个的送回家,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她把她的美好青春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人民教育事业。她是新时代优秀党员的代表,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她最好的写照,她生病刚做手术就立刻赶回学校,她为工作忘记自我,心系着山里的娃。她是甘露、是清泉,她用自己的信仰征服了所有人,她可敬可佩。她用她的汗水灌溉出了教育之花,在一条*凡的路上做出了不*凡的事迹。

  支月英能够行走在大山深处,用脚丈量教育的宽度,用情加深爱的厚度,用心拓展生命的宽度,用爱的火焰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我们作为一名*凡的教师,应该像支老师一样,坚守岗位把自己的教师身份牢记在心,在*凡的世界里做出不*凡。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2

  《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任务颁奖典礼上,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两个人就是教师夫妻李桂林、陆建芬,他们在一个很穷的山村教书。那是在大山的最深处,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那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村上的人们连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成问题,两位教师的生活环境、教学环境可想而知,所谓的“卧室”里只有一张用泥巴堆出来睡觉的泥床,一盏煤油灯,教室更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稻草房。他们两个白天教书,晚上回到“卧室”批改学生的.作业,每天要到很晚才睡觉。通向那个穷山村的,只有一条路,一条笔直的山路,要靠梯子才能爬上山的山路。如果要走出山村,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过只有两条铁链横贯的大渡河。生活在那样的地方,是多么的艰辛啊!

  可就是这样,那儿还是整个大山里最好的学校,连其他村的孩子也会到这里来上学。所以,每周一,他俩总要把孩子们接上山,周五再送下山,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一年,两年,不知不觉,他们在大山里呆了整整19年。19年如一日,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教书育人,共培养了6届共149名学生。陆建芬现在还是代课老师,1个月的工资才230元。夫妇俩第一次来到北京,连照相机也没有。是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19年的时光足够使一个无知的

  婴儿,变成一个活泼懂事的少年。可见,他们受了多少苦啊!可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呀。试问,这种爱岗敬业,专门为人的精神我们又做到了多少呢?我们应该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感到知足,只有知足才能感到快乐、幸福。正如为他们的颁奖词上所说: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他们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不愧为人师。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学会满足。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3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做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做感动。

  ——题记

  当走在林间,看到一片树叶落地归根,可以感动;当走在乡间,看见母狗用自己的身体来给它的孩子温暖时,也可以感动。感动其实很简单。

  当我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一起观看着“20xx年度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的时候,当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名叫孙炎明的癌症患者时,我哭了,但是,我也笑了。

  他是一名癌症患者。“癌症”,听着就让人觉得害怕的词语,听着就让人联想到绝望的字眼,可是他却只给了自己一个小时绝望的时间。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个小时里,没有人了解他在与自己抗争了多长时间,但他给人们的新形象却是比*常更努力、更乐观。他的每一天都更有意义。他用他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了五年。他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给他看管的犯人上了最震撼的一课。癌症给他带来的痛苦应该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头上的那块疤深深地印烙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不禁落泪。他那种不畏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样也深深印烙在我心上,他的笑挥之不去。于是,我忍不住也笑了。

  他并没有做什么荡气回肠的大事,他是一个*凡的人,站在自己*凡的岗位上,*凡地做着自己份内之事。但是,他却以不*凡的毅力,在与不*凡的对手做着不*凡的斗争。

  就是这样一个人,让我为之感动。他的经历让我懂得了一些事情。以前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我好想逃避,不愿意努力地打败它,我会怕。但是这次看了孙炎明的事迹后,我才知道原来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么懦弱的。连癌症他都有勇气对抗,我为什么不敢对抗那些微不足道的挑战呢?难道每遇到挫折我都要逃避或等着他人来帮我吗?

  不!我不会的,我要像孙炎明一样勇敢乐观地活出个像样的自己,我一定要向他学习,每一天都过得充实!

  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感动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境界,是不需要华丽包装的灰姑娘,它就在你我身边,只要你用心体会……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菁选20篇)(扩展2)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优秀观后感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优秀观后感1

  2002—2022《感动*》陪你走过了20年,感人的故事历久弥新,感动的力量经久不息,请记住这些*凡却闪亮的名字。

  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顺东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他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

  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庄稼人,有耕种才能有饭吃。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他们有能力、有决心面对以后的生活吗?

  张顺东:生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原本仅够填饱肚子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日子好一点,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

  张顺东: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去做的。

  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

  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

  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

  李国秀:我觉得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17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

  张顺东:汗水不是白流的,总有收获。

  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而言,因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菁选20篇)(扩展3)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800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8001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

2017年感动*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孙家栋、王锋、支月英、秦玥飞、张超、李万君、梁益建、郭*、阿布列林、潘建伟等,并特别致敬*女排。

感动*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其中梁益建的事迹让我感动,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近可能的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2009年,梁医生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正富,当时即给他许诺,“你等着,我帮你找到钱就回来接你。” 1年后,梁益建驱车7小时,去木里县接刘正富,并为他实施了手术。为了给这些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梁益建的颁奖词是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他们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梦。感动*,感动我们的心灵。*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梦,支撑我们美好的*梦。

看过《感动*》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静,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一个**凡凡的人,经过一点一滴,也能变得很伟大,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当他们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时,人们都为之感动,感动的不只是那优秀的品质,还有那无私的爱。

感动*,感动你我。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菁选20篇)(扩展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菁选5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1

  拥抱空间站时代,自信的脚步最有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的一路走来,证明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追逐梦想的自信正被锤炼地更加坚不可摧。这份自信,既体现在*载人航天从容按照自己的节奏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稳步推进航天“三步走”规划,使得*空间站具备鲜明的*特色和时代特征;也反映在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到神舟十二号的发射,都提前宣布发射时间并精准到分。“我们会完成好每一次出舱任务,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身影、*足迹。”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们脸上自信的微笑,无疑是最好的注脚。

  实现飞天梦想,执着的坚守最珍贵。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再到太空生活3个月之久,*载人航天事业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是一次次开拓创新、飞天逐梦的跬步成千里。三次飞天、开跑空间站建设“第一棒”的聂海胜,20多年来仍坚持训练、时刻准备飞天;汤洪波等待11年,终于一飞冲天。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艰苦的训练,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如同刘伯明所说的,他从2008年到等待再次飞向太空的13年,也是*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着岁月。

  探索浩瀚宇宙,担当的情怀最深厚。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能够极大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更考究一个国家的实力担当。在“和*利用、*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牵引下,*空间站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将为人类和*利用太空贡献*人的`智慧和力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2

  今天,我看了《感动*》,那一幕幕感人的事迹、感人的创造、感人肺腑的场面让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让我敬佩的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个人。

  在亲人眼里,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今年4月,做完手术第三天,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08年汶川地震时,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她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她说,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亲戚们最终同意了何玥的想法,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我以后也要向何玥学习,学习她做一个对社会有很大作用的、有爱心的人。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3

一年一期的《感动*》如约而来,在每年春天开始的时候,一批各行各业感动国人的故事跃然屏幕,给予我们感动和力量,积淀了一年的泪水为他们而流,这泪水正是他们人生的闪光点。他们——一个个十三亿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执着坚持,用为事业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时刻冒死拼搏……在十三亿国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孕育可爱人民的土壤,他们正是时代的脊梁,传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当网络上炒作国人素质低下,缺乏精神传承,每年的感动人物就是一个响亮的回答,他们是引领时代风尚的先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人的一生总需要一些力量,有力量支撑的灵魂才是充实和富有的,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我们不一定要去感动别人,但我们需要拥有一种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志向,去支撑自己坚定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梦,这正是《感动*》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力量。

国家和人民始终会选择那些选择了国家和人民的人。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感谢与他们相遇,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把美好代代延续。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4

在学院和学校党支部的要求和带领下,我观看了20xx年感动*十大杰出人物的颁奖典礼。在观看完典礼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静。我觉得我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了一次提升。

我认为他们的精神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有很重要的学习意义。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在面对社会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像就业、生活等等,一部分学生因为刚刚踏入社会缺乏相关的经验,因此很不适应,在加上就业的压力,使的部分学生出现了消级的想法,我认为出现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坚持对理想的追求。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现实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梁启超曾说,“信仰是情感的产物,不是理智的产物。”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要知道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像沈家父子这样,用自己的努力去践行自己的梦想,无论有多困难都不要放弃,这就是感动*所要传达给我们的能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5

  一抹真情,带来感动;一份思念,传递关怀;一份温暖,捧出赤诚;一份坚强,凝聚力量······*凡的伟大,草根中的感动,20xx年感动*人物颁奖典礼,就像一抹阳光透过生活射入生命,在每次呼吸间烙上最深的痕迹,在心头跌动的是震撼人心的母子情结,是一根绑带连结了两个生命,见证了温暖人心的孝顺。

  陈斌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有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为了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用一条小时候母亲背子女的绑带,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电动车行驶30里路去学校上班,呆在自己身边服侍母亲。一连五年,风雨无阻的带着母亲上班;连着五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母亲。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母亲用它背过子女;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儿子用它背着母亲。有一天,母亲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孝更绝伦足可矜”是对陈斌强的高度评价,也是陈斌强的真实写照。

  “百善孝为先”,陈斌强的作为温暖了我们每一个*民众的心窝,也照亮了我的心房,令我感动,令我敬佩,更令我学习。我们在一天天的成长,变得强壮,变得聪明,变得有力量;而我们的父母在一天天的衰老,背慢慢驼了,行动思维渐渐变得迟缓了,直到有一天,他们什么都不会了,这就需要我们做子女的去帮助他们,像小时候父母教我们一样耐心地、不知疲倦地照料他们。父母亲老了,需要我们去陪伴他们,去照料他们,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现在我们仅需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捧着一颗孝顺的心,去感激父母,去报答父母;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要那些微不足道的语言、动作去关心他们。一个拥抱,做一次早饭都会让父母感动,觉得欣慰,得到满足。

  在*大地还有许多令我感动的人物,纵死终令汗竹香的.林俊德、冰雪为容玉作胎的最美老师——张丽萍、清香传得天心在的周月华······这些人物感动了全*人的心,抚慰了全*人的心,更震撼了全*人的心。他们的做法,为我们的生活社会增加了许多正能量,给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这只是十个*凡而普通的人,但却看到了当今*人的铮铮铁骨!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菁选20篇)(扩展5)

——《感动中国》颁奖礼观后感 (菁选3篇)

《感动中国》颁奖礼观后感1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是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精神给我的感悟。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有这种精神带领群众致富,现在我们村面临的情况,往往不是没有事情干,没有好的创业项目,而是你愿不愿意干得问题,部分村组的党员干部敢不敢带领群众干得问题,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分享内容十分贴合实际,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这种不屈的精神,他们都是些敢干敢做,最后成功的人。

  作为一个村的支部*,要当好这个当家人,就要有这种精神,要不村组的乡村振兴怎么实现,还谈什么发展呢!各位党员干部首先要有的敢干的精神,各个小组都要好好考虑一下,小组怎么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不要怕失败,要行动起来;其次,我们要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想想怎样能带领他们致富,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丢,我们要在脱贫攻坚成果上,让群众在向前进一步;最后,我们大家要团结一致,努力向前,让我们的乡村变得更美更好。

《感动中国》颁奖礼观后感2

  苏炳添不仅是国家队的*速度,还是暨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样非常赞赏,“苏炳添阳光、努力且十分谦虚。虽然因为训练的原因不常在学校,但是和同学老师的联系和沟通从不间断。在学习上,虽然是体育特长生,但却十分认真。本科论文还是‘优’!*时因为训练缺课,都会及时补上。是体育生中很努力、很认真的人,愿意学习的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谦逊的性格,在张培萌跑出10秒成绩后,苏炳添和张培萌成为了互相推进的搭档,两人携手夺得亚运会接力冠军,并刷新了全国纪录。

《感动中国》颁奖礼观后感3

  天梯和溜索。没有亲身体验过是不会深切地体会到当地民众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的。去悬崖村的必经之路,是用钢管搭建的天梯,有2556级。不要说叫你亲自去攀爬,只是看看图片你也会吓得两腿发软。更不要说爬上去之后还要下来,正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下来时更困难,特别是对有恐高症的陈贝儿来说。但陈贝儿做到了,她克服了心理和体能上的困难,亲自上下了悬崖村的天梯,前后花了十多小时,目的是体验一下当地村民的不容易。如果没有真诚的心,就让无人机去拍便可以了,何必辛苦自己呢?

  拍摄乘溜索过怒江那一节,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陈贝儿是极其害怕的,刚开始的时候连眼睛都不敢睁开。但本着对拍摄的真诚,她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完成了拍摄。

  陈贝儿对祖国也充满着真诚。《无穷之路》的播出,让香港观众有了更多的了解祖国的途径和机会。在TVB制作的英文版《无穷之路》中,陈贝儿亲自作英文旁白配音,目的是希望能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真实的*。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菁选20篇)(扩展6)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菁选3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1

  3月3日晚,《感动*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以“*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

  2021感动*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在列。91岁,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顾诵芬生于书香门第,7岁时在北*时,目睹日军轰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自1956年起,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

  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2

  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杨振宁颁奖辞: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3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菁选20篇)(扩展7)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1

  在吴天一身后,是许许多多跟他一样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党员医务工作者。他们有的一生扎根在艰苦偏远的边疆、山村,默默守护当地百姓的.健康*安;有的日夜奋战在寂静的实验室里,在技术攻关和药械研发路上披荆斩棘;有的常年与蚊虫、钉螺、病毒打交道,用坚韧与汗水筑起防控疾病的铜墙铁壁……他们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在各自岗位上顽强拼搏,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他们都是可爱可敬、值得铭记的*凡英雄。荣光,同样属于他们。

  致敬英雄,的方式就是向他看齐。这些优秀的*员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他们用行动证明,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今天,卫生健康事业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风险挑战,需要党员医务工作者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继续锤炼坚强党性,牢记初心使命,用忠诚与坚韧,用专业与仁心,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凡岗位上铸就医者的光荣与梦想。

推荐访问:观后感 感动中国 颁奖晚会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菁选20篇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