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全文完整)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1  【复习目标】  1.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的意义  2.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3.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4.掌握常见离子方程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全文完整)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1

  【复习目标】

  1.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的意义

  2.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3.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4.掌握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判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6.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1.物质都是由XX组成的,单质是XX,化合物是XX。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即XX和XX。

  2.物质可分为XX和XX。混合物可分为XX,XX和XX。按照元素的组成和性质,纯净物通常可以分为XX,XX,XX。根据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化合物可分为XX,XX。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XX和XX。XX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例如Na2O2、MnO2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XX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例如CO、NO、NO2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3.XX之间的反应通常是复分解反应。

  4.光束照射胶体时,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借助此现象可以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作定向运动的现象,叫做XX。它说明胶体的微粒带有XX。能使胶体聚沉的三种方法XX、XX、XX。

  5.利用XX分离胶体中能够的杂质分子或离子,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称为XX。只有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通过滤纸,只有溶液中的微粒能通过半透膜。(滤纸的孔隙比半透膜大)。其他和胶体有关的现象:土壤,水泥,三角洲,有机玻璃,墨水

  6.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反应方程式。

  7.电离是XX。电解质是XX。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电解质一定能够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非电解质不导电,但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判断一种物质属于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时,先排除混合物(溶液)和单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思考:①盐酸、NaCl溶液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②为什么氯化钠晶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③SO3、CO2、SO2、NH3溶与水都能够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吗?

  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HCl、H2SO4、HNO3、HBr、HI)、强碱〔KOH、NaOH、Ba(OH)2、Ca(OH)2〕、盐。

  思考:NaOH水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

  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CH3COOH、H2CO3、HClO)、弱碱(NH3H2O)、水。中强酸H3PO4、H2SO3也是弱电解质。

  思考: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

  书写电离方程式要注意:写强酸,强碱,盐的电离方程式时化合物写在等号左边,电离出的离子写在等号右边。阴阳离子正负电荷总数必须相等。要正确书写离子符号,如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

  8.是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条件(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9.书写离子方程式步骤: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拆成离子——删去相同离子——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的物质:气体、沉淀、弱电解质、单质、氧化物)。

  10.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碳酸钡与盐酸反应:XX

  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XX;

  FeS与盐酸反应:

  NaHCO3+NaOH==Na2CO3+H2O;

  NaHSO4+NaOH==Na2SO4+H2O;

  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11.如何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

  (2)看表示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看电荷是否守恒;

  (4)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12.离子的大量共存问题

  (1)看清题目,找出隐蔽条件,如在强酸(强碱)溶液中,是否有颜色

  (2)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沉淀的不能共存;

  (3)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水等难电离的物质

  (4)离子之间反应能生成气体的不能共存;

  (5)在溶液中有电解质溶液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6)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较强的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

  13.常见离子检验

  离子使用的试剂方法及现象

  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三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铵根离子。

  14.XX反应过程中有XX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生成氧化产物,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生成还原产物,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最高化合价时,一般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化合价时,一般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15.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16.分别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标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

  (1)2KBr+Cl2=2KCl+Br2

  (2)2H2S+SO2=3S↓+2H2O

  (3)Cl2+2NaOH=NaCl+NaClO+H2O

  17.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质量守恒定律:XX和电子守恒定律:XX。置换反应全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全部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和分解反应一部分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18.(1)铁的还原性

  与氯气反应方程式;

  与酸反应离子方程式;

  与氯化铜反应离子方程式。

  (2)正三价铁的氧化性

  2FeCl3+Cu=2FeCl3+Fe

  (3)正二价铁离子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

  氯化亚铁与金属锌反应;

  (4)正三价铁离子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氯化亚铁与可溶性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Fe(OH)2: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很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被氧气氧化,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化学方程式

  【总结】最新一年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第一单元化学教案:元素与物质世界”给您带来帮助!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扩展阅读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扩展1)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反思3篇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第3章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三个方面:物质的分类、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与人体健康。

  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善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物质进行归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对学生要有效灌输,生活中、学科中要教会学生寻找适当的方法去有理由、有依据将物质进行归类,每年中考题都有此类题型。课堂上,我出示了9种物质:氧气、臭氧、二氧化碳、氧化镁、高锰酸钾、水、氯化钠、澄清石灰水、空气。通过阶梯问题提问,希望学生首先找出混合物,接着让学生写出剩余纯净物的化学式,试图通过化学式利用元素组成感知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可能时间长了,学生对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分类依据有所遗忘,此地引导用时没有预见,另外学生对物质的元素组成知识尚有欠缺,此处用时颇多,加上练习后,总时间就大大超越了预想,以致其后时间颇为紧张。由此,我对“预设”的重要性、备课的充分性深有感触。

  ②提高教学效率需要使用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解决时间的问题,可以解决课堂容量问题,可以解决口头语言不能达到的问题。以后要努力创造机会使用现代化手段参与教学,让现代化为教学服务。

  ③调动全体主体主动学习需要新的教学模式。分组协助、合作交流、全体参与、共同提高是目前教学模式很难做到的,目前的教学模式尽管有了一些新的思想,却仍然在传统的框架内。所谓的不破不立,我想用在此处不错。所以,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去创造,新的更大的成效才能显现。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反思2

  本节包括元素与元素符号、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与人体健康三部分知识。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与意义。本节内容较难较抽象,元素的概念难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还容易与原子相混淆,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使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使用“原子”。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

  (1)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原子)进行区别和对比: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将元素与原子进行对比,尤其强调元素只讲种类,且应用于宏观组成,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应用于微观构成,再以水为例举几种说法让学生进行判断,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关于元素符号的意义,在课堂上多举例,多练习,在第二课时的前五分钟可进行默写,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反思三: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反思

  每届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自制教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了元素的定义及元素与分子、原子的区别后,我出示自制元素符号的卡片后问学生:“谁知道这些符号代表什么”,学生回答:“铜、锌、钙”,紧接着,我趁热打铁地又问道: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外国人也知道瓶内装的是铜、锌、钙?从而引出元素符号,在介绍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后,我又让学生阅读教材,从而讲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归纳出有三种含义的元素符号,然后让学生参照图3-4做有关元素符号意义的口头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迅速高涨,连*行班中一些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抢答,并埋怨老师未叫他回答。班上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学得非常起劲,下课铃声响起时,有部分学生甚至脱口而出“怎么就下课了?”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扩展2)

——《组成物质的元素》初中化学教学反思3篇

《组成物质的元素》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第3章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三个方面:物质的分类、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与人体健康。

  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善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物质进行归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对学生要有效灌输,生活中、学科中要教会学生寻找适当的方法去有理由、有依据将物质进行归类,每年中考题都有此类题型。课堂上,我出示了9种物质:氧气、臭氧、二氧化碳、氧化镁、高锰酸钾、水、氯化钠、澄清石灰水、空气。通过阶梯问题提问,希望学生首先找出混合物,接着让学生写出剩余纯净物的化学式,试图通过化学式利用元素组成感知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可能时间长了,学生对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分类依据有所遗忘,此地引导用时没有预见,另外学生对物质的元素组成知识尚有欠缺,此处用时颇多,加上练习后,总时间就大大超越了预想,以致其后时间颇为紧张。由此,我对“预设”的重要性、备课的充分性深有感触。

  ②提高教学效率需要使用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解决时间的问题,可以解决课堂容量问题,可以解决口头语言不能达到的问题。以后要努力创造机会使用现代化手段参与教学,让现代化为教学服务。

  ③调动全体主体主动学习需要新的教学模式。分组协助、合作交流、全体参与、共同提高是目前教学模式很难做到的,目前的教学模式尽管有了一些新的思想,却仍然在传统的框架内。所谓的不破不立,我想用在此处不错。所以,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去创造,新的.更大的成效才能显现。

《组成物质的元素》初中化学教学反思2

  本节包括元素与元素符号、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与人体健康三部分知识。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与意义。本节内容较难较抽象,元素的概念难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还容易与原子相混淆,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使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使用“原子”。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

  (1)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原子)进行区别和对比: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将元素与原子进行对比,尤其强调元素只讲种类,且应用于宏观组成,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应用于微观构成,再以水为例举几种说法让学生进行判断,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关于元素符号的意义,在课堂上多举例,多练习,在第二课时的前五分钟可进行默写,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扩展3)

——《组成物质的元素》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3篇

《组成物质的元素》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1

  本节课是“第3章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的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三个方面:物质的分类、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与人体健康。

  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善于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物质进行归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对学生要有效灌输,生活中、学科中要教会学生寻找适当的方法去有理由、有依据将物质进行归类,每年中考题都有此类题型。课堂上,我出示了9种物质:氧气、臭氧、二氧化碳、氧化镁、高锰酸钾、水、氯化钠、澄清石灰水、空气。通过阶梯问题提问,希望学生首先找出混合物,接着让学生写出剩余纯净物的化学式,试图通过化学式利用元素组成感知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可能时间长了,学生对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分类依据有所遗忘,此地引导用时没有预见,另外学生对物质的元素组成知识尚有欠缺,此处用时颇多,加上练习后,总时间就大大超越了预想,以致其后时间颇为紧张。由此,我对“预设”的重要性、备课的充分性深有感触。

  ②提高教学效率需要使用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解决时间的问题,可以解决课堂容量问题,可以解决口头语言不能达到的问题。以后要努力创造机会使用现代化手段参与教学,让现代化为教学服务。

  ③调动全体主体主动学习需要新的教学模式。分组协助、合作交流、全体参与、共同提高是目前教学模式很难做到的,目前的教学模式尽管有了一些新的思想,却仍然在传统的框架内。所谓的不破不立,我想用在此处不错。所以,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去创造,新的.更大的成效才能显现。

《组成物质的元素》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2

  本节包括元素与元素符号、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元素与人体健康三部分知识。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与意义。本节内容较难较抽象,元素的概念难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还容易与原子相混淆,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使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使用“原子”。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

  (1)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原子)进行区别和对比: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将元素与原子进行对比,尤其强调元素只讲种类,且应用于宏观组成,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应用于微观构成,再以水为例举几种说法让学生进行判断,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关于元素符号的意义,在课堂上多举例,多练习,在第二课时的前五分钟可进行默写,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扩展4)

——营养物质的教案5篇

营养物质的教案1

  教学目标

  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导管对水、无机盐的输导,筛管对有机物的输导。知道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作用。

  通过探究茎通过哪部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和标记法原理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过程、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利用环割主干树皮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

  有关有机物输导的结论。

  实验材料用具

  海桐带叶的枝条及茎的横切面、锥形瓶、清水、红墨水。

  教具准备

  藕、马铃薯。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课从发放海桐茎的横切面,师生共同复习茎、特别是木本茎的结构入手,为“探究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埋下伏笔。由此过渡到对茎功能的概述,从而展开本课内容。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内容,首先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特别是红墨水的标记作用。然后将显示实验结果的仅有木质部被染红的海桐横切面发给同学,大家一起把先后发放的两个横切面作比较、分析,得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无机盐的功能”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思路,启发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有机物在茎内的运输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采用分析课本实验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如栓铁丝的树干也会长“瘤”等)帮助同学理解,并通过上一实验中采用的对比法和标记法(课本上的注释)进行推理,得出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结论。为了使同学加深理解,将课后动动脑的第二题“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割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子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作为问题让同学讨论,以巩固对难点的突破。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供应给植物本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都被贮藏在各个器官中,茎的薄壁细胞(如髓等)也能贮藏营养,还有的变态茎更是营养物质的“仓库”。教师通过演示有关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帮助他们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发放横切的海桐小段茎。

  教师引导同学从维管束的构成去复习茎的结构。

  由两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写出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

  问题:维管束为什么是茎的主要部分呢?

  观察、复习。

  思考与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

  一、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通过茎里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

  观察下端插入红墨水的海桐枝条。

  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分发浸入红墨水茎横切成的小段进行观察、思考,并与上课初发给的海桐茎进行对比。

  同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阐述理由。

  师生达成共识。

  教师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思路及其特点,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理解红墨水的标记作用。

  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思索形成原因,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探究。

  倡导创新精神。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通过茎里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

  了解环割一圈树皮茎的后遗症---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实验现象,及其对原因的解释。

  讨论生活中铁丝拴在树干上后形成节瘤的类似现象,从而支持课本上的结论。

  探讨课外读中“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剥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

  同学发表见解。

  共识:这个果实将长得较好。

  讨论树干被环割树皮的严重后果,认识珍惜生命的意义。

  联系树皮内韧皮部的结构,理解对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进行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三、茎对营养物质的贮藏

  教师演示贮藏着较多营养的茎的有关实物标本。

  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较全面地了解茎的功能。

  了解茎功能的多样性。

  学会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几位同学畅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深化有关知识和理念。

  布置作业

营养物质的教案2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吃过哪些食物?它们都来自哪些生物?

  生:肉、蛋、菜、奶……

  生:我们吃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来自植物,肉、蛋、奶等来自动物。

  师:为什么我们每大都要进食呢?

  生:食物为我们提供营养物质。

  师: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师:每个同学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并通过查阅教科书第41~42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把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填入P21资料分析的表格中。

  生:(学生写出两种食物,查阅教科书第41~42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填写资料分析中的表格)

  生:写出的食物有米饭、面、猪肉等。

  师:指导学生查阅表格。

  师:这两种食物中各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它们所占比例相同吗?请同学们讨论。

  生:这两种食物中部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等六类营养物质。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多少不同。

  师:糖类、蛋白质、脂肪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靠哪些食物提供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22页的课文,在书上划出来,也可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划出重点,举出例子,写在书上。

  师:巡视、指导学生看书和完成以上讨论,并给予表扬。

  师: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进行讨论。

  生: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细胞所含物质的来源。

  师:食物中含有能量,这一结论是仅仅靠推测得出的吗?能不能通过实验来测定呢?下面我们就分小组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请同学们看教材P23页中的插图,你们小组想知道什么呢?

  生:小组同学通过看插图并讨论后,提出探究的问题。各个小组的探究问题可能不一样

  生:食物中是否确实含有能量?

  生:一粒花生种子中含有多少能量?

  生:核桃仁和花生仁含的哪个能量多?

  师:(让学生明确探究过程中,问题不同,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不同)。

  生:各小组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讨论能否作出假设。如能,则各小组积极讨论,作出假设。

  师:巡视、指导、纠错。

  师:请将课前准备的实验装置向同学们展示,并说出它的优点。

  生:(有的用白塑料筒,有的用倒置漏斗,有的用透明的玻璃管,并外套一层铝箔。)

  师:肯定学生的制作及丰富的想像力。

  师:请各组同学讨论、交流各自设计的探究方案,并按方案进行操作。

  生:各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方案。利用课前自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探究。

  师: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和对数据的处理。

  生: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交流,说出实验结论。

  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或改进方案中的一些步骤。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和对探究过程的反思。

  生: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

  自《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生物学 七年级 下册》

营养物质的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情感目标:

  使学生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难点: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问题导学】

  一、自主学习

  1、食物中含有的六类营养物质分别是 、 、 、 、 和 。

  2、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作用是:

  3、 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4、人体缺铁时,会患 ,缺钙会患 。

  5、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 。

  6、 不是构*体的主要原料,也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是人体一但缺乏它,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7、某名同学不爱吃蔬菜,近期刷牙时牙龈经常出血,他体内可能是缺少 。

  8、 、 、 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二、合作探究

  (一)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食物不但使我们有饱腹的感觉,还能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你能说出常吃的食物并说出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

  2、(记忆)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既是 主要有机物,又能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 。

  3、实验:(1)取一匙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用一块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手轻轻地揉挤,清水将变成 色。往这种液体中滴加碘液,液体会变成 色,这说明面粉中含有 。继续揉挤纱布,最后纱布中剩下一些黄白色的胶状物质,这是 。(2)在白纸上用大拇指挤压烘干花生种子胚,白纸上会留下印迹,这说明花生种子中含有 。

  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哪些食物中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比较多?

  (二)、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也是人体必需的三类营养物质,尤其是水,占到体重的60?~70?,那么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人体中分别有什么作用呢?课本24~26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5、水的作用(背下后默写):

  6、几种无机盐的缺乏症和食物(注:将黑体字部分记下来)

  无机盐的种类缺乏时的症状食物来源

  含钙的无机盐儿童:佝偻病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

  含磷的无机盐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等

  含铁的无机盐缺铁性贫血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

  含锌的无机盐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7、几种维生素的缺乏症和食物来源(填写完整后,背下来。)

  维生素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脚气病

  蔬菜、水果

  维生素A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反馈检测】

  1、下列食物中含有维生素C最多的是( )

  A.菠菜 B.番茄 C.鱼 D.辣椒

  2、如果一个人患了夜盲症,你认为他需要的食物是( )

  A.鸡肝 B.辣椒 C.鱼肉 D.牛奶

  3、你认为贫血的人体内有可能缺乏的无机盐是( )

  A.镁 B.锌 C.铁 D.钙

  4、儿童经常食用鱼肝油和猪肝可以预防( )

  A.夜盲症和脚气病 B.唇炎和佝偻病 C.佝偻病和夜盲症 D.口角炎和夜盲症

  5、下列物质不属于糖类的是( )

  A.葡萄糖 B.淀粉 C. 纤维素 D.麦芽糖

  6、脚气病例患者应该多吃的食物是( )

  A.精白面粉 B.胡萝卜 C.精白大米 D.标准粉

  7、有的同学不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时间长了易患( )

  A.夜盲症 B.坏血病 C.骨质疏松症 D.脚气病

  8、关于食物中的水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运输营养作用 B.是能量的来源物质

  C.是人体细胞内水的来源之一 D.可以运输废物

  9、小林患了夜盲症,一到黄昏就看不清东西。他应该吃含哪种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

  A.维生素D B.维生素C

  C.维生素B1 D.维生素A

  10、营养学专家建议青少年要适当多吃奶、蛋、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这是因为蛋白质是( )

  A.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 B.主要的供能物质

  C.主要的贮能物质 D.溶解养分的物质

  11、把食物中的各种成分(A~F)与它对人体的作用连接起来。

  A.脂肪 a.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糖类 b.备用的能源物质

  C.水 c.促进人体的正常的生长发育,人体需要量很少

  D.维生素 d.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同时具有运输功能

  E.蛋白质 e.含有人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如钙,铁

  F.无机盐 f.构*体细胞的主要物质,是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原料

  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营养物质的教案4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研究的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学生有直接的生活体验甚至见解。通过本节的教学能使学生明白生物学是一门生活的科学,生物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为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教学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教材展示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资料分析,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直观观察了解各种营养物质广泛存在于食品中,也给学生一个启示,即不能挑食、偏食,否则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等。

  针对本节教材内容,我准备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明白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他生物,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测定食物中的能量的科学方法,知道人体所需的能量于食物中的有机物,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真正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问的权力以及学习、认知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内容较多,需要理解、记忆、动手的也较多,安排了两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

  2、识记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食物,并理解其对人体的作用;

  3、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了解各种营养物质广泛存在于食品中。

  2、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营养物质的类别、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

  2、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难点】

  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及分配工作,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2、多媒体。

营养物质的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糖类代谢的主要途径

  2、使学生掌握蛋白质代谢的主要途径

  3、使学生掌握脂类代谢的主要途径

  4、使学生理解糖类、蛋白质、脂类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的特点

  5、使学生理解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系,训练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等科学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肝脏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科学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人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五部分的内容。

  1、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

  教材中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途径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而这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组成的,而且这些变化又相当复杂。因此,处理这部分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向学生展示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总体轮廓。

  (1)糖类代谢

  教材从细胞或血浆中的葡萄糖来源,葡萄糖在细胞中的利用,即去路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糖类代谢,最后教材以表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做了归纳。

  主要内容有:细胞或血浆中葡萄糖的来源主要有三,即①食物中糖类物质的消化吸收②血糖浓度低于80-120mg/dL时,由肝糖元分解产生③由其它非糖物质(如甘油、氨基酸、乳酸等)在代谢中转化产生;细胞或血浆中葡萄糖的去路也有三,即①在细胞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②血糖浓度高于 100mg/dL时,在肝脏或骨骼肌中合成糖元③在细胞中转化为其它非糖物质。

  (2)脂类代谢

  教材选择了脂类物质的三个组成,即脂肪、磷脂和胆固醇中学生熟悉的脂肪作为重点,简要介绍了脂肪的代谢途径及其特点,并用表解的形式做了归纳总结,最后教材提了一下血脂和胆固醇相关知识。

  (3)蛋白质代谢

  教材也从细胞或血浆中的氨基酸来源,以及氨基酸在细胞中的利用,即去路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蛋白质代谢,最后教材以表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做了归纳总结。

  主要内容有:氨基酸的来源有三,即①从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获得②自身蛋白质分解产生③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新氨基酸;氨基酸的去路也有三,即①合成各种组织蛋白和酶②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新的蛋白质③通过脱氨基作用分解,其中含氮部分转化为尿素,不含氮部分转化糖类、脂肪等其它物质。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教材指出,细胞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三类物质的代谢在时间、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但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三类物质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还应通过实例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中,糖类代谢处于中心地位。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结合糖类代谢,教材简要地从人在饥饿初期和长期饥饿时血糖含量的变化,不良的饮食或偏食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肥胖,阐述了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给出了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结合脂类代谢,教材从脂肪肝的产生及其预防、治疗措施介绍了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的重要性。

  最后教材结合蛋白质代谢,介绍了有关氮*衡的知识,如足量的蛋白质供应对于婴幼儿、儿童少年和老年人的重要意义,以及食入各种蛋白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1、引言

  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基础,加之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较深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节的知识内容适于讲授为主。但本节内容又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预防疾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的突破口可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自身健康话题上引入本节课题。

  在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提起兴趣后,引导学生回忆:

  人类摄入的营养素都有哪些?

  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营养物质除糖类、脂类、蛋白质外,还有水、无机盐类、维生素、纤维素,即七大营养物质,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膳食纤维(即纤维素)的有关问题。

  2、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可以让学生听过或见过的一些生活经验入手,提出一些与糖类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3、脂类代谢

  (1)脂肪代谢

  脂肪代谢也应从学生自身入手,设计一些与脂肪代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归纳出脂肪代谢途径谢;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2)血脂和胆固醇代谢

  血脂的高低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参照我国正常成年人空腹时主要的血脂含量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血脂水*。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及胆固醇的代谢,但胆固醇与人体的健康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有可能的话,可适当补充上胆固醇在人体中的来源与去路的问题。

  4、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代谢也可采用一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一边总结细胞中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把学生讨论的结论归纳为教材中表解的形式。

  5、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多,且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这方面接触的生活实例也不是很多,因此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实例讲授为主,学生思考、讨论为辅。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让学生清楚,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但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不同,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

  ②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首先使学生明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然后教师应指出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是双向的: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类转变蛋白质的过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

  ③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教师应向学说明,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转化依不同的生物而有差异,例如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则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能在体内存积脂肪。

  教师最后应总结一下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转化是受到制约的

  教师可举例说明三大营养物质转化的制约条件:

  例如,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而且糖类供应充足时才有可能大量转化成脂肪;

  再如教师还可举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的先后顺序这个例子,或者提问下面的问题: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为什么会全身浮肿?

  教师应向学生阐明三大营养在人和动物体的作用是各有侧重的,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作用于是构成生物体和调节生命活动。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氧化分解,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人体才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就将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然而当糖和脂肪供应充足,且其代谢过程又都正常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就会相应减少。

  6、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的示意图,分析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

  人体血糖浓度一般维持在80-120mg/dL(0.1%),食物中的糖类物质被消化为葡萄糖,然后被吸收入血液,血糖增加,此时一部分葡萄糖会在肝脏和肌肉等处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mg/dL(0.1%)的正常水*;反之,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又可以转变为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浓度继续维持稳定状态。

  人在长期饥饿状况下或肝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血糖含量降低到50-60 mg/dL,为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症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又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是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氧化供能,所以会出现惊厥和昏迷等症状,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发生功能障碍。

  ③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角度分析,造*体肥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脂肪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脂肪肝的问题,可提问:你听说过脂肪肝吗?知道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吗?知道脂肪肝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吗?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①你觉得动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还是植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为什么?

  ②为什么说在食物中掺食豆类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质的利用率?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教学重点】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基础,加之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较深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节的知识内容适于讲授为主。但本节内容又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预防疾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的突破口可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自身健康话题上。例如,教师可从:为什么偏食会引起肥胖?如何科学地减肥?如何科学地制定自己每周的的食谱?如何预防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如何预防脂肪肝?科学饮食与长寿的关系?为什么生命在于运动?等等学生日常生活常涉及的问题入手,引入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他们想知道的,与自身健康有关的问题,供全班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题。

  在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后,引导学生回忆:

  人类摄入的营养物质都有哪些?

  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营养物质除糖类、脂类、蛋白质外,还有水、无机盐类、维生素、纤维素,即七大营养物质,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膳食纤维(即纤维素)属于糖类,为什么单列出来,成为营养物质的一类?

  因为膳食纤维不为人和多数动物所消化,但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故仍称为营养物质。

  ②以前人们没有把膳食纤维列为营养物质,现在却它高度重视起来了,把它列为第七大营养素,你知道纤维素对人类健康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2、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可以学生听过或见过的一些生活经验入手,如:

  ①人体细胞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②可引导学生分析低血糖为什么会引起人头晕?从这种现象你能想到葡萄糖在人类内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吗?

  ③糖尿病的病因、病症、预防治疗措施是什么?

  ④胰岛肿瘤为什么会引起的低血糖昏厥?

  ⑤人体血糖浓度总是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其调节机理如何?

  ⑥北京鸭吃的一般是淀粉类食品,为什么会很快育肥,而且体内脂肪含量很高?等等

  在上述这些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就可对人和动物的糖类代谢途径,即细胞内或血浆中的葡萄糖的来源及其去路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第二课时

  1、引言

  从学生自身入手,设计一些与脂肪代谢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入脂肪代谢,比如教师可提问:

  ①你吃下的脂肪类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哪些小分子物质?

  ②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与葡萄糖、氨基酸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③你知道人类的脂肪一般都储存在哪些部位吗?

  2、脂类代谢

  (1)脂肪代谢

  教师可从脂肪的来源、储存、去路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如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脂肪酸和甘油在人体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②你知道为什么生物体以脂肪而不是糖元作为长期的、主要的储能物质吗?等等

  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2)血脂和胆固醇代谢

  血脂的高低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参照我国正常成年人空腹时主要的血脂含量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血脂水*。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及胆固醇的代谢,但胆固醇与人体的健康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有可能的话,可适当补充上胆固醇在人体中的来源与去路的问题。

  教师提问:“胆固醇大部分来自动物及植物,少量在体内合成”,这句话为什么不对?”

  胆

  固醇的来源:人和动物体内胆固醇,除少量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外,主要在体内合成,其中肝脏是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器官。因此说:“胆固醇大部分来自动物性食物,少量在体内合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胆固醇的去路:其一,参与构成生物体的组织,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以及神经髓鞘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二,转化为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化合物,如某些类固醇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维生素D、胆汁酸等。

  3、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代谢也可采用一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一边总结细胞中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把学生讨论的结论归纳为教材中表解的形式。

  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①人体细胞中的氨基酸主要来源于哪些生理过程?

  ②人体细胞中的氨基酸可用于哪些生理过程?

  ③为什么儿童、孕妇、大病初愈的病人,在他们的食物应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④产生尿素与排出尿素的部位分别在哪里?

  ⑤为什么肾脏功能不全或肾衰竭的患者不宜多吃含蛋白质高的食物?

  ⑥排尿、出汗是排泄过程,那么你认为排便也属于排泄吗?

  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而细胞是新陈代谢的场所,这是同学们易忽略的,有的同学总认为人体的物质代谢过程发生在消化道中,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排泄是生物体把新陈代谢异化过程产生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搞清楚这些问题后,学生就容易理解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排尿过程属于排泄;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就不能叫排泄?因为排尿过程、出汗过程是排出人体代谢终产物的过程,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水、尿素、尿酸是细胞内产生的;而食物残渣是消化的终产物,而消化是在消化道内,即细胞外完成的。因此出汗、排尿过程是属于排泄,而排便过程不属于排泄,而称为排遗。

  ⑦为什么肝炎病人要检测血液中的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简称GPT)含量?

  人体中有两种转氨酶的活性较高,即GPT(谷丙转氨酶)和GOT(谷草转氨酶),它们分别催化下面的两个反应:

  α-酮戊二酸+丙酮酸→谷氨酸+丙酮酸

  α-酮戊二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草酰乙酸

  正常人血清中GPT(谷丙转氨酶)和GOT(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很低,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GPT含量显著升高,心肌梗塞时GOT的含量明显上升,故血清GPT和GOT的测定有助于肝病和心脏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肝脏中氨基酸代谢比其他组织中的氨基酸代谢活跃,这是因为肝脏中含有丰富的催化氨基酸代谢的酶类。正常肝细胞中的GPT很少进入血液,只有肝病变时,由于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肝细胞坏死,GPT可以大量进入血液。所以,临床上常用测定血清中GPT的数值,作为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⑧想一想,如果早餐只喝牛奶,吃鸡蛋,这种早餐的食谱搭配合理吗?如何改进?

  ⑨若人体在糖类代谢、脂肪代谢失调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蛋白质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你认为这种情况下人体的哪些脏器的负担会加重?(肝脏、肾脏)

  第三课时

  1、引言

  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糖类代谢、脂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途径,可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用关系图的方式,把这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画下来,教师以此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学生的理解上有错误或偏差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多,且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这方面接触的生活实例也不是很多,因此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实例讲授为主,学生思考、讨论为辅。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让学生清楚,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但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不同,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例如酵母菌放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内就能够生成脂类,个别种类的酵母菌合成的脂肪可以高在这酵母菌干重的40%;然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例如某些动物在冬眠的时候,脂肪可以转变成糖类。

  ②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首先使学生明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所谓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细胞中可能合成的氨基酸;所谓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共有8种,它们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

  然后教师应指出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是双向的: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类转变蛋白质的过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例如,用蛋白质饲养患人工糖尿病的狗,则有50%以上的食物蛋白质可以转变成葡萄糖。

  ③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教师应向学说明,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转化依不同的生物而有差异,例如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则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能在体内存积脂肪。

  教师最后应总结一下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并可用下图表示: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转化是受到制约的

  教师可举例说明三大营养物质转化的制约条件:

  例如,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而且糖类供应充足时才有可能大量转化成脂肪;再如教师还可举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的先后顺序这个例子;教师应向学生阐明三大营养在人和动物体的作用是各有侧重的,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作用于是构成生物体和调节生命活动。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氧化分解,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人体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就将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然而,当糖和脂肪供应充足,且其代谢过程又都正常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就会相应减少。

  这部分教学的最后,教师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如: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为什么会全身浮肿?

  所谓浮肿是组织细胞之间的细胞液中的水分含量多于正常状态所致。我们知道,内环境中的淋巴、血浆、组织液之间从物质流动角度看有以下关系: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双向交换物质,淋巴中的物质可单向流入血浆,组织液中的物质单向流入淋巴,且正常生理状态下如果保持着动态*衡的组织液多了,就意味着这种动态*衡被破坏。造成这种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呢?组织液多于正常状态,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血浆的浓度低于正常状态;其二,组织液浓度高于正常状态。

  我们先分析第一个原因是否成立,血浆浓度有没有可能低于组织液浓度呢?当人长期营养不良,这里说的营养不良主要是饥饿引起的,而不是因为偏食引起的。当人长期营养不良,结果会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使血浆浓度下降,当其浓度低于组织液浓度时,组织液含量会增多,表现出水肿的现象,因此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会全身浮肿。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个原因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这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小心被桌椅碰得较重时,并没有碰破,也没出现皮下出血,但被撞的地方会肿起来。这也是由于组织液多于正常状态所致,为什么呢。原来,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碰得较重后,皮下毛细血管并没有破裂,因此不会流血,但毛细血管还是受到了损伤,表现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比以前大,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是不允许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通过的,但受伤后,毛细血管对大分子的通透性增高,*时不能进入组织液的蛋白质现在进入组织液了,结果造成细胞液浓度高于正常状态,导致吸水增多,同样表现出水肿的现象。

  至于受伤后消肿的过程是组织液被重吸收回血浆或淋巴的过程。消肿的关键是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减少,以降低组织液的浓度。在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回到血浆,但可从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因此淋巴在回收蛋白质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淋巴回流不畅,也会引起水肿。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的示意图,分析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

  人体血糖浓度一般维持在80-120mg/dL(0.1%),食物中的糖类物质被消化为葡萄糖,然后吸收血液,血糖增加,此时一部分葡萄糖会在肝脏和肌肉等处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mg/dL(0.1%)的正常水*;反之,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又可以转变为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浓度继续维持稳定状态。

  人在长期饥饿状况下或肝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血糖含量降低到50-60 mg/dL,为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症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又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是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氧化供能,所以会出现惊厥和昏迷等症状,

  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发生功能障碍。

  教师可适时提出下面的问题:

  ①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迅速缓解?

  ②出现低血糖昏迷症状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能迅速缓解?

  ③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角度分析,造*体肥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脂肪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脂肪肝的问题,可提问:你听说过脂肪肝吗?知道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吗?知道脂肪肝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吗?

  脂肪的来源太多时,肝脏就会将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从肝脏中运输出去,如果肝脏功能不好,或合成脂蛋白原料磷脂不足时,会使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不能顺利的从肝脏中运输出去,积累在肝脏中的脂肪会导致脂肪肝的形成,长期下去学会使肝细胞坏死,造成肝硬化。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提问:

  ①你觉得动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还是植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为什么?

  动物性食物(如乳、蛋、肉)中氨基酸的种类较全,有些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缺少人体的某些必需氨基酸,如玉米中蛋白质缺少色氨酸,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大米等谷类蛋白质一般都缺少赖氨酸。因此,植物性食物如果不好,就容易出现氨基酸缺乏,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出现营养不良。如只吃玉米和大米,由于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蛋白质合成不能进行,结果出现营养不良。

  ②为什么说在食物中掺食豆类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质的利用率?

  豆类蛋白质中赖氨酸的含量比较丰富,可以补充其他蛋白质的不足,所以掺食豆类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质的利用率。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扩展5)

——《元素》说课稿3篇

《元素》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序言中,我们曾经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介绍,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元素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相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在掌握原子的基础上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对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趣味、有效的记忆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2.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3.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四、教学理念设计

  针对本节课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采取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方式。概念教学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设计,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教学模式采取和谐教学模式来设计,主要包括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检查点拨,探寻规律、深入探究,回归系统。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自学教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4、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5、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学生讨论: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为什么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教师总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3、学生讨论: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 四)、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结合本节课特点,我通过默记、朗读、背诵、限时练习,抢答、讨论等形式安排练习,使学生对知识应用延伸。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元 素

  一、元素

  1. 定义

  2. 与原子比较

  3. 地壳中的含量

  二、元素符号

  1. 书写

  2. 表示意义

  六、教学反思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教学后,学生只能对元素概念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元素》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的第一节,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氧族元素,这部分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它处于学生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因此完全有可能有条件,也应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表,采取讨论的方式来安排氧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学习。

  第二部分是臭氧,介绍了臭氧的初步知识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教材从正反两方面介绍臭氧,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过氧化氢,对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做常识性介绍,教材也只是侧重于从用途的角度做了简单的介绍。

  在全节的最后,还安排了关于硫化氢的选学材料。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紧接在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之后,是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一个元素族,因此,对氧族元素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又是对学生思维、分析、推测能力的训练,因此本节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单质和化合物性质递变的关系。

  (2) 使学生对臭氧和过氧化氢有大致了解。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运用所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巩固元素周期表中族的概念,初步学会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科学方法,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理解,因此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本节是学生首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两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氧族元素之前已学习过碱金属元素与卤族元素,他们对同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性质变化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刚刚学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因此完全可以也应该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关于氧族元素的教学(第一课时)

  这一部分教材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为依据,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6-1氧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表6-1氧族元素的性质,从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所受作用力的大小,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氧、硫、硒、碲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对于单质性质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物理性质方面,而化学性质则结合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氢化物的性质加以讨论。由于学生已有了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因此除了讨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外,还比较了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

  这是教材中的内容安排。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认为可以首先组织学生根据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运用元素周期律理论,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进行推测,推测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分析课本中所列相关数据以及相关的反应事实,最终验证理论推测的正确性,得出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包括以下几点:

  1、性质相似点

  ① 元素化合价相同,在化学反应中,主要显-2,+4,+6价(氧例外)

  ② 都能形成H2R型气态氢化物(Te不能与氢气直接化合)。

  ③ 都能与氧结合生成RO2和RO3型两种氧化物(O除外),其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2RO3和H2RO4型两种酸。

  2、性质不同点

  ① 物理性质的递变性(结合教材表6-1中氧族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的内容讲解)。

  ② 从O到Te,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③ 从O到Te,单质与氢气化合能力逐渐减弱;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④ 从S到Te,所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逐渐减弱。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好地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推测能力。

  由于学生在卤素一章曾比较详细地讨论过F、Cl、Br、I与H2反应的难易及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又学习了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稳定性的关系,因此本节只是对以上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3、氧族元素与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比较

  可以用O、F和S、Cl为例,让学生在已有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推断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反应事实,如S、Cl2分别与变价金属Fe、Cu的反应为例作分析比较,得出氧族元素比同周期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弱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知识进行解释,效果将会更好,能突出结构对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并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臭氧的教学(第二课时)

  在这部分中,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学生在初中虽然已学过金刚石和石墨,但那时没有专门介绍这个概念。在本节中,以O2和O3为例介绍这一概念,并联系初中学过的金刚石和石墨,进一步扩展到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除同素异形体外,这部分主要还介绍臭氧的初步知识,包括:

  1、 O3和O2 物理性质的对比

  2、 O3 的化学性质:极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3、 O3的用途

  这部分的教学中,应注意使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臭氧多与少、远与近对人类及地球生命作用不同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三)关于过氧化氢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现行大纲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分寸,不宜扩展及加深,教师可侧重于从用途角度作简单介绍,并将H2O2 与H2O进行比较。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氧气,有条件教师可补充一个演示实验。

  在这个课时当中,知识方面,臭氧这部分应紧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与同位素概念作比较,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区别它们。能力方面,过氧化氢这部分可结合H2O2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让学生比较它与KClO3分解制氧气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本节的学习位于元素周期律之后,强调知识的网络化,因此应注意从O3与O2 ,H2O2 与H2O的对比展开教学。

  最后是选学材料这一部分,硫化氢作为选学材料,教学特意补进这一节,原因有:

  1、 本章知识主要是硫和硫的化合物,硫是典型的具有变价特征的元素,教学中主要围绕-2→0→+4→+6价硫这条线展开学习,重中之重是相应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因此必须掌握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规律,为充实这条线,特补充这节内容。

  2、 通过硫化氢的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含有最低价态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除了介绍H2S的物理性质,实验室制法外,重点落在H2S的化学性质上,包括可燃性、还原性、不稳定性,其中以还原性为重中之重。

  二、 反馈练习(见投影)

  三、 布置作业(见投影)

  作业:[第一课时] 课本习题一、三 1、2

  [第二课时] 课本习题二、四

  选学材料:整理本节内容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见投影),(氧族元素)说课方案

《元素》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解读。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是高中化学教材中唯一系统介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章。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节是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延伸,是继氧化还原反应、非金属硅之后又一典型、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同时又是必修二《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氯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资源丰富。氯气的学习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生活中经常接触、需要了解的知识。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每年都考,研究它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清楚氯气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能熟练写出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水的反应方程式;

  (3)会用氧化还原知识分析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从“思、疑、释、练”过程中学习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元素与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2)体会师生在“思、疑、释、练”学习过程中的和谐与快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实质及反应产物的判断和检验。

  二、 学法分析

  通过初中及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绝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课程改革,但他们学习方式仍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缺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校“思、疑、释、练”教学模式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实惠。

  (1)“思”、 “疑”:课前教师紧紧围绕着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给学生布置导学案,让学生带着教师设计好的提纲问题进行阅读,对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自学、思考。针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提出“我的疑问”。这样课前学生的思维就处于寻求知识的活跃状态,产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冲动,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精神准备。

  (2)“释”: 带着课前预习中存在的困惑,课上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小组探讨、实验操作,再经生生互释、教师精释达到最终解决疑问的目的。“释”是教学环节的升华,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更加感性理解本节知识,深化掌握重点内容,还能使学生学会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3)“练”:随堂练习,及时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巩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难点,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有学生都做演员,不做观众。

  三、教法分析

  课前对学生导学案认真批阅,对学生疑问归纳整理,个性问题给予解答,共性问题课堂展示解决。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视频实验、演示实验等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认识氯气及性质;利用非金属硅的学习方法做理论指导,使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自主归纳总结氯气的相关性质;利用我校的特色教学模式“思、疑、释、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小卷(5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小题:

  (1)完成金属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方程式,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并用双线桥法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氧化还原知识的复习为Cl2性质的学习做铺垫。

  (2)对比完成硅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对硅、氯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对比,加深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为氯气化学性质的活泼性做铺垫。

  (3)氯气的物理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氯气的感性认识,又由于有毒,所以进行视频观看。本节的教学重点放在化学性质上。

  2、引入新课,并展示本节的知识目标,使学生清晰本节要学习的内容。(1分钟)

  3、导学案总结(1分钟)

  表扬导学案完成好、提出较好问题的同学,鼓励同学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并质疑是学好化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4、学生疑问展示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5分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5、生生互释、教师精释(10分钟)

  在学生互释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氯气的性质;通过生活常识,使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方程式书写,提高学生动笔能力。本环节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

  6、教师问题展示

  教师的问题是对学生问题的补充和升华,也是本节的难点。本环节依然是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4分钟)。再经学生实验、生生互释、教师精释对问题进行解决(8分钟)。该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共同突破难点。

  7、课堂小结(2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清晰重难点所在,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此处给学生布置一个问题: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那么氯气会不会与碱液反应呢?涉及到的反应方程式是怎样的?留作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8、随堂练习

  5道小题对本节学习内容进行限时检测(5分钟),然后学生核对答案、讨论、汇报答案,并对部分问题予以解释讲解(4分钟)。达到即时训练、巩固基础、突出重点、能力提升的目的。

  9、布置作业

  总之,本节课是寻求人人有准备、人人都参与的课堂;是寻求讲练结合、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是功在课前、效在课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我校的“思、疑、释、练”教学模式真正落到了实处。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扩展6)

——物质采购合同3篇

物质采购合同1

  甲方(采购方):

  乙方(供应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等、自愿、诚实、守信用的原则,经友好协商,签订本合同。

  一、采购货物名称详见附录。

  二、合同价款

  1、合同价款根据采购货物的市场价格进行计价,附件为采购货物单价。

  2、付款方式:以银行转账或电汇形式付款。

  三、质量标准(或技术指标),按下列第(3)项执行:

  (1)按国家标准执行;

  (2)按部颁标准执行;

  (3)由甲乙双方商定技术要求执行。(在合同中必须写明执行的标准代号、编号和标准名称。对成套产品,合同中要明确规定附件的质量要求;对某些必须安装运转后才能发现内在质量缺陷的产品,除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合同中应具体规定提出质量异议的条件和时间;实行抽检验质量的产品,合同中应注明采用的抽样标准或抽验方法和比例;在商定技术条件后需要封存样品的,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共同封存,分别保管,作检验的依据。)

  四、包装标准、包装物的供应与回收:不回收 。(产品的包装,国家或业务主管部门有技术规定的,按技术规定执行:国家与业务主管部门无技术规定的,由甲乙双方商定。产品的包装物,除国家规定由甲方供应的以外,应由乙方负责供应。)

  五、交货方式、时间、地点及接货人,运输方式

  1、交货方式,按下列第(3)项执行:(1)乙方送货(2)乙方代运(乙方代办运输,应充分考虑甲方的要求,商定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3)甲方自提自运。

  2、交货时间: 按甲方规定的时间进行交货 。

  3、交货地点: 乙方货仓 。

  4、 接货人: 甲方人员 。

  5、运输方式: 甲方自提货物 。

  6、费用承担: 甲方负责 。

  六、验收标准、方法、地点、时间及提出异议形式及期限

  1、验收标准:按照采购单上采购的货物、数量、质量进行验收 。

  2、验收方法: 按照货物验收标准 。

  3、验收地点: 乙方货仓 。

  4、验收时间: 甲方提货前一天 。

  5、提出异议形式及期限: 对乙方采购的货物数量、质量上有所异议时,乙方应积极配合按甲方要求进行换购 。

  七、结算方式及时间

  1、乙方采购的货物经甲方有关部门人员鉴定签收后,根据货物数量凭发票办理结算手续。乙方须出具所供应材料的统一专用发票,无发 票部分供料款不能给予结算付款。

  2、对乙方采购的货物按月进行结算,应确定每个月 15 日为双方价款结算日期(即上月 15 日至当月 15 日内),结算前双方要在对帐确认单上签字认可,乙方按双方确认的金额按甲方的要求开具发票,甲方按发票金额付给乙方当月采购货物款。

  八、甲乙双方责任和义务

  1、甲方责任和义务

  (1)甲方进料前,应提前 天向乙方提报材料采购单、交货时间及交货地点,期间若需求计划发生变更,甲方应提前 天通知乙方,若因甲方提报计划不及时造成供货断档,损失由甲方自行负责。

  (2)甲方应按合同约定时间和金额付清货款,若因甲方不能及时拔款的原因延误,则付款时间顺延。

  (3)甲方负责组织货物的验收与检查。

  (4)甲方如错填交货时间、交货地点或接货人,应承担乙方因此所受的运费损失。

  2.乙方责任和义务

  (1)按照甲方提供的货物采购单、交货时间和交货地点,保证采购的货物及时到位,保证所提供的物料全部符合质量要求,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①乙方如未按合同约定的数量、质量或技术标准交付采购的货物,或者交付的货物经质量鉴定不合格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②如乙方逾期(超需求计划交货时间)交货的,造成甲方停工待料的,乙方除应承担甲方因此所受的损失费用外,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③乙方所交产品品种、规格型号、质量不符合合同规定的,如果甲方同意利用,应当按质论价,重新定价;如果甲方不能(不愿)利用的,应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由乙方负责包退、包换,期间产生的一切费用由乙方自行负责,并赔偿甲方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

  (2)负责办理为执行本合同而投入的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的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及第三方责任险等。

  (3)负责处理因货物的质量和数量引起的争议,若属乙方原因应承担相应的费用,保证所供材料的售后服务工作。

  九、如需担保,另立合同担保书,作为合同附件

  十、不可抗力

  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由于受诸如战争、严重的火灾、台风、地震、洪水以及任何其他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履行合同时,应及时向对方通报不能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的理由,在取得有关主管机关证明以后,允许延期履行、部分履行或者不履行合同,并根据情况可部分或全部免于承担违约责任。

  十一、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

  执行本合同发生争议时,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

  十二、其它约定: 无 。

  十三、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合同期限从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__年12月31日。

  本合同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须经双方共同协商,作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合同一式三份,甲方两份,乙方一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物质采购合同2

  需方(甲方): 公司地址: 联系方式:

  供方(乙方): 公司地址: 联系人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为满足甲方 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就乙方向甲方供应 一事,经双方友好协商,共同签署本合同,各方在此承诺已完全知悉并理解本合同所有条款的"含义。

  第一条 基本要求

  1.1乙方向甲方承诺保证其具备履行本合同所必需的合法主体资格及供应本合同产品的相应的资格、资质和能力,并保证严格依照本合同约定及甲方有关通知,及时、准确地向甲方供货,否则愿意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并赔偿甲方损失。

  1.2乙方保证对本合同所述标的具有合法的所有权或处分权,其所出售的全部产品不存在任何权力瑕疵,没有任何纠纷或诉讼,否则由乙方负责解决及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此给甲方造成损失,乙方应对甲方损失进行赔偿。

  第二条 合同价款及产品名称、规格、数量及单价等合同价款及产品名称、规格、数量及单价等应分项写明(详细见附件)

  2.1本合同总价款:¥ 2.2本合同下,乙方向甲方所供应产品的具体名称、规格以及数量、单价等具体情况见本合同附件或以甲方书面的要货通知单、定单等详细约定,通知单和订单加盖甲方公章或工程项目专用章有效。

  2.3 税费:双方在履行本合同及因本合同所发生的一切税费各方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自行承担。

  第三条 产品质量

  3.1本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按下列执行 (本条应明确产品的质量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包括产品的外观,技术要求等,如有配件应明确配件的质量标准,如消防盘排烟风机应符合的标准有:GB/T 13274-1991 一般用途轴流通风技术条件;GB/T 13275-1991 一般用途离心通风技术条件;GB 10080-2001 空调用通风机安全要求;GB 1032-1985三相异步电机试验方法;JB/T 10281-2001消防排烟通用风机技术条件;JB/T 8690-1998工业通风机噪声限值;B/T 8822-1998高温离心通风机技术条件;JB/T 9070-1999空调用通风机*衡精度;JB/T 7246-1994冷暖通风设备外观质量。) 标准。

  3.2产品质量符合图纸、招投标文件要求(

  3.3本合同所有产品质量需与双方检验确认后封样的样品质量一致,如不一致,产品可以退货或者由供货方赔偿损失。

  3.4本合同产品应为全新未曾使用过的,且无任何质量缺陷,使用图纸设计、优良工艺制造而成。如乙方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如需有材质变化、工艺变更等,乙方需提前通知甲方,并经甲方认可后方可变更。

  第四条 产品包装

  产品的包装,国家或业务主管部门有技术规定的,按技术规定执行;国家与业务主管部门无技术规定的,由甲乙双方商定。产品的包装物,除国家规定由甲方供应的以外,应由乙方负责供应。如无约定全部包装物不回收。(此处应注明具体包装方式,如木箱包装,包装物如另计费或乙方需回收,需注明)。

  第五条 产品交货

  5.1交货方式:_________。 5.2交货地点:_________。 5.3交货时间:_________。

  ( 此条款按照双方约定,一般情况下由乙方送货,无法确定具体交货时间的情况下应注明“以甲方书面通知为准”或其他;在分批分期供货的情况下,“按照甲方的要货通知单”或其他。要货通知单或书面通知均盖章有效)。

  5.5如因乙方原因造成供货时间无法达到本合同或书面要货通知单要求,甲方有权 终止合同、停止要货、变更调减本合同约定的具体购买数量等。

  5.6乙方如在本合同或书面通知约定的交付日期前交付货物,需事先征得甲方的同 意,否则与此相关的保管、仓储等全部费用及损失乙方自行承担。

  5. 7 若甲方要求增加或减少材料数量,按本合同(或投标价)约定单价增减价款或双方协商。

  5.8若因图纸变更等客观原因,甲方需要退货,在产品无损坏且包装完好,不影响产品二次销售的情况下,乙方应予全额退货。

  第六条 产品验收

  6.1乙方在向甲方供货时,应将与产品有关的质量合格证明、检验报告、保修卡、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备案证等全部单证、资料一并交付甲方,并加盖乙方有效印章。

  6.2合同或要货通知单约定的全部产品到达现场后,甲方应按照本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乙方应按照甲方通知参与验收,验收内容包括产品数量、外观、技术要求等,如检验发现产品品质与自检报告或质量标准不符、与封样不一致等质量不合格时甲方可以拒收或解除合同;若在分期履行的情况下,甲方有权自检验发现问题之时起停止要货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因此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乙方进行赔偿。

  6.3 验收期间,乙方在接到甲方对产品的异议后应在24小时内书面回复,并及时按协商结果进行修理、更换或退货,否则视为同意甲方提出的异议。

  * 验收合格以参与验收各方签字的验收单为准。

  第七条 款项支付

  7.1本合同所涉及的所有款项采用乙方先履行,验收合格后甲方付款的方式,乙方分期或全部履行完毕后,乙方向甲方提交双方签字认可的验收单等证明文件、合法有效发票以及双方约定的其他书面材料提请甲方付款,甲方审核无误后按约定付款程序付款。

  7.2 付款方式:情况区别对待,根据财务状况以及和供应商协商的结果进行调整,一般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次性采购到场:货到工地验收合格后 (多长时间) 后付至总价的 95 %,余( ) % 作为质保金,质保期满无质量缺陷后一次性付清。

  分批到场:货到工地验收合格后(多长时间)付至本批材料价款的( )%,全部供完后付至总价款的( %),余 ( )% 作为质保金,质保期满无质量缺陷后一次性付清。

  需要安装:货到工地验收合格(多长时间)付至当批货款的 %,安装完毕验收合格后(多长时间)付至当批货款的( ) %,货全部供完并安装完毕验收合格后(多长时间)付至总货款的( ) %,余( )% 作为质保金,质保期满无质量缺陷后一次性付清。需支付预付款的:预付款按(双方协商, 一般10%,不高于30% )%支付,从第一批材料款中扣除,乙方提供预付款履约保函。

  第八条 合同的生效、变更、解除及转让

  8.1 本合同自双方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后生效,乙方代表如系法人代表委托,需提供授权委托书。合同生效后,双方应切实履行本合同中的相关约定,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解除本合同。

  8.2 如因甲方图纸变更或其他原因导致材料数量、规格等发生变化,双方协商解决。

  8.3 乙方未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将货物交付甲方,且在甲方书面催告后7日内仍未完成,甲方可采取书面形式通知乙方单方解除本合同,甲方关于单方解除合同的书面通知(包括传真、信函等方式)自送达乙方之日起生效,乙方应按照9.2款承担违约责任。

  第九条 经济责任

  9.1乙方如未能按本合同约定及甲方另行书面通知中约定的交付期限交付货物,每逾期一日,乙方应偿付甲方以延期交货部分货款总值万分之三的违约金,甲方有权停止支付货款或从总货款相应扣除。因此给甲方造成损失的,乙方进行赔偿。

  9.2 无法定或约定理由,在本合同8.3款中有关甲方单方解除合同的情况下,合同解除后,双方除按照已经交付的合格商品结算外,乙方应向甲方支付合同价款总额 %(违约金比例可以在15%到30%之间)的违约金。

  9.3乙方交付的产品花色、品种、规格、质量不符本合同规定的情况下,甲方同意利用者,按质论价,不能利用的,乙方应负责保修、保退、保换。由于上述原因致延误交货时间,乙方应按照9.1款承担违约责任。

  9.4乙方未按本合同规定的产品数量交货时,少交的部分,甲方如果需要,应照数补交;甲方如不需要,可以退货,退货部分货款从总货款中扣除。因此给甲方造成损失的,乙方进行赔偿。

  第十条 甲、乙任何一方如确因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履行本合同时,应及时向对方通知不能履行或须延期履行、部分履行合同的理由。在取得对方主管机关证明后,本合同可以不履行或延期履行或部分履行,并免予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一条 产品保修

  本合同产品的质保期为( )年 ,在质保期内发生质量问题,乙方自接到甲方或使用方通知后2小时(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内派人进行免费现场售后服务。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乙方免费负责维修和更换,如因甲方和所有权人或实际使用人造成的损坏,乙方负责维修和更换,责任人支付适当的材料人工费;若乙方在约定时间内未到现场,甲方有权委托第三方进行维修,维修费及材料费由乙方承担,或从质保金中扣除,费用以第三方出具的发票或收款凭证为准。

  第十二条 本合同在执行中如发生争议或纠纷,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第十三条 本合同共一式 三 份,甲方二份,乙方一份。本合同在履行期间,如有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另行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作为本合同的有效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招标文件和投标书作为本合同的有效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物质采购合同3

  (合同编号:)

  甲方:

  乙方:

  合同编号:

  购货单位:(以下简称甲方)供货单位:(以下简称乙方)甲乙双方本着*等、诚实、信用、互利原则,在充分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双方就以下合同有关事宜达成一致,特订立本合同,以供双方共同遵照执行。

  第一条、合同目的

  第二条、产品的交货单位、交货方法、运输方式、到货地点、接货单位(或接货人)、产品包装要求及规、现场卸货。

  第三条、产品的质量和验收标准,按执行。

  第四条、结算方式及期限

  第五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必须向甲方提供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化验报告等资料交付甲方。未能完整交付货物及本款规定的单证的必须负责补齐,否则为未按约定交货

  2.乙方不能按时交货的,应向甲方偿付不能交货部分货款的℅(普通产品的幅度为1—5%,专用产品的幅度为10%—30%)的违约金。

  3.乙方所交产品品种、型号、规格、花色、质量不符合合同规定的,如果甲方同意利用,应当按质论价;如果甲方不能利用的,应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由乙方负责包换或包修,并承担修理、调换或退货而支付的实际费用。乙方不能修理或者不能调换的,按不能交货处理。

  4.乙方因产品包装不符合合同规定,必须返修或重新包装的,乙方应负责返修或重新包装,并承担支付的费用。甲方不要求返修或重新包装而要求赔偿损失的,乙方应当偿付甲方该不合格包装物低于合格包装物的价值部分。因包装不符合规定造成货物损坏或丢失的,乙方应当负责赔偿。

  5、甲方应及时验收货物并付款。

  6、双方保守对方商业机密

  第六条、不可抗力

  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履行合同时,应及时向对方通报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的理由,在取得有关主管机关证明以后,允许延期履行、部分履行或者不履行合同,并根据情况可部分或全部免予承担违约责任。

  第七条、其它

  按本合同规定应该偿付的违约金、赔偿金和各种经济损失,应当在明确责任后天内,按银行规定的结算办法付清,否则按逾期付款处理。但任何一方不得自行扣发货物或扣付货款来充抵。

  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凡因履行本合同所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甲、乙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能解决,应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费用和胜诉方的律师费用应由败诉方承担。

  本合同自年月合同执行期内,甲乙双方均不得随意变更或解除合同。合同如有未尽事宜,须经双方共同协商,做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本合同一式份,甲方执份,乙方执份,双方签字盖章生效。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签订日期:

  地址:

  邮编: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开户银行:

  账号:

  税号: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签订日期:

  地址:

  邮编: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开户银行:

  账号:

  税号: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扩展7)

——*元素春节作文600字3篇

*元素春节作文600字1

  春节又称大年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在那天,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呼,什么 耍龙灯.扭秧歌.放鞭炮等等等等,好不热闹。

  节前

  春节这股暖风即将吹来,这时家家户户都搞起了“装修运动”。所谓“装修运动”不过是把家里打扮一下,好迎接春节。啊!还听不懂?“装修运动”就是贴春联.福字.门神等。看着邻居家“装修”得花花绿绿,我们家不甘示弱,也开始了“装修”。可是老天却非要和我们作对,他派“风老大”来到乱。一会儿他来“偷”对联;一会儿“拿”尘土“攻击”我们;一会儿她又来“捉”横披······几经周折,“装修运动”走算是结束了。走进我家一看,大脑里的词语都净化了,只剩下一个字:红。

  节时

  “噼哩啪啦,噼哩啪啦。”我被一阵阵莫名奇妙的声音惊醒了,开始我还以为是闹钟,心想:“今天怎么试这铃!”睁眼才反应过来,今天是春节,那声音是烟花爆竹声。

  吃完早饭,我和弟弟就迫不及待的起程了。去干什么?当然是去拜年了!说一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还会有不小的“收获”呢!“我长大了,压岁钱不要了!”见一位Aunt要给我钱,我连忙表示不要了。哪知他却说:“长大啦?好呀!再来10元!”春节这天,家家户户披红挂绿;“噼哩啪啦,噼哩啪啦”烟花爆竹声不断;节目也开始啦!今天的空气中除了节味儿,就是年味儿!

  节后

  春节这股暖风来得快,走得也快。春节虽然已过,但余波仍然存在。节时的那股年味还未散尽,但新的太阳已经升起,面对我们的是新的一天。

  春节,它让我知道了自己又长了一岁,责任又多了一成。新年新气象;新年新挑战;希望在牛年里我会“更牛“!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扩展8)

——《物质的密度》教案

《物质的密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质的密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质的密度》教案1

  1教学目标

  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

  完成下面的问题:

  (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

  1mL= __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

  (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

  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

  ⑵ 方法:①用天*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④计算出量筒内液体的质量m= ___________

  ⑤求出液体的密度ρ=_____________。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固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石块的质量m(g)

  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

  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探究二:液体密度的测量

  进行测量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中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 (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量筒中盐水质量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盐水的密度

  活动3【讲授】拓展延伸

  怎样测量塑料泡沫的密度

  活动4【测试】堂清反馈

  四、堂清反馈

  1. 在用天*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

  A.用天*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人烧杯中,用天*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人量筒中,测出倒人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2. 在测量铁块的密度时,用了下面几个步骤,则测量步骤合理顺序是( )

  ①计算铁块的体积。②记录铁块放入量筒后水面上升到的刻度。③观察量筒中水的体积。④用天*测出铁块的质量。⑤调节好天*。⑥计算铁块的密度。

  A.⑤④②③①⑥ B.④⑤③②①⑥ C.③②①⑤④⑥ D⑤④③②①⑥

  3. 在“用天*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为测定物体的质量,调节天*横梁*衡时,发现天*的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则应将横梁上的*衡螺母向__________ 调节,将一矿石标本放在已调好的天*左盘内,当天*重新*衡时右盘内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8甲所示,则矿石

  的质量为__________克,将矿石标本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量筒中水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8乙所示,则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___厘米3.这种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__千克/米3

  课后反思: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

  完成下面的问题:

  (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

  1mL= __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

  (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

  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

  ⑵ 方法:①用天*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④计算出量筒内液体的质量m= ___________

  ⑤求出液体的密度ρ=_____________。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固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石块的质量

  m(g)

  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

  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探究二:液体密度的测量

  进行测量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中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 (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量筒中盐水质量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盐水的密度

  活动3【讲授】拓展延伸

  怎样测量塑料泡沫的密度

  活动4【测试】堂清反馈

  四、堂清反馈

  1. 在用天*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

  A.用天*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人烧杯中,用天*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人量筒中,测出倒人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2. 在测量铁块的密度时,用了下面几个步骤,则测量步骤合理顺序是( )

  ①计算铁块的体积。②记录铁块放入量筒后水面上升到的刻度。③观察量筒中水的体积。④用天*测出铁块的质量。⑤调节好天*。⑥计算铁块的密度。

  A.⑤④②③①⑥ B.④⑤③②①⑥ C.③②①⑤④⑥ D⑤④③②①⑥

  3. 在“用天*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为测定物体的质量,调节天*横梁*衡时,发现天*的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则应将横梁上的*衡螺母向__________ 调节,将一矿石标本放在已调好的天*左盘内,当天*重新*衡时右盘内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8甲所示,则矿石

  的质量为__________克,将矿石标本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量筒中水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8乙所示,则矿石的体积为__________厘米3.这种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__千克/米3

  课后反思:

  李建伟 评论

  优点:

  训练量较大,重难点突出,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缺点:

  加强学法指导

《物质的密度》教案2

  学习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

  3、了解密度的单位,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预习导学:

  1、物体中 叫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 而改变

  2、物体所含___________叫质量,在SI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_______.密度的计算公式: ,国际单位是 。2.氯原子的质量是1.710-27 kg=__________ t=_________mg.月球的质量约为7.41025 g=__________ t=__________kg.

  3、如何用天*称物体的质量?

  课堂导入:

  1、体积相同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你可以有什么办法区分它们吗?

  2、根据生活经验填空:

  ①10个回形针比1个的体积大,所以10个回形针比1个的质量也大,猜想:其质量与体积成

  ②相同体积的铁块质量是 ,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相同其质量也

  ③相同体积的铁块与木块质量是 。猜想: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相同一般其质量 .

  试验探究: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测量对象质量m/g体积V/cm3(质量)/(体积) /g.cm-3

  结论:

  1、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可见构成物体的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______,物理学中用______表示物质的这种______.

  (二)、物质的密度

  1、定义: 符号:

  2、计算公式:密度= 符号:

  3、国际单位: 符号: 。常用单位: ,符号: 。

  单位换算:1kg/m3= g/cm3

  1g/cm3= kg/m3

  单位换算:2.7103 kg / m3= g / cm3 ;

  4、阅读密度表

  (1)记住水的密度:水= 冰= 。

  (2)一般情况下,固 液 气

  (3)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 ,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 、 、 等有关。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密度 。

《物质的密度》教案3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生活中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学会用天*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设计

  一、用天*和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

  1.用天*称出固体的质量m.2.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积V1;

  2.用细线悬吊着固体慢慢没入水中,记下总体积V2;4.固体的密度

  二、用天*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1.在玻璃杯中盛液体,称出总质量m;2.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3.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盐水的质量m1;4.盐水密度

  典型例题

  例1.在测定液体和石子密度的实验中,某同学记录了如下操作步骤:

  A用天*测得石子的质量为m1B用天*测得空烧杯的质量为m2

  C用天*测得盛放适量液体的烧杯的质量为m3

  D用量筒测得烧杯中液体的体积为V1

  E将石子放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面达到的刻度V2

  (1)测定液体密度所需的上述实验步骤为___________,测定液体的密度ρ液=_________

  (2)测定石子密度所需的上述实验步骤为___________,测定石子的密度ρ石=_________

  例2.下面是“测量油的密度”的实验步骤:

  A.把玻璃杯中的一部分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油的体积v

  B.用天*称出玻璃杯的质量m0,再把筒中的油倒入玻璃杯中,称出它们的质量m1;

  C.在玻璃杯中盛油,用天*称出它们的质量m

  D.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油的密度ρ

  E.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下油的质量m2

  F.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零刻线上,调节*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红线

  G.把天*放在水*桌面上,观察天*的最大称量值及横梁标尺上的分度值.

  请选出最佳的实验步骤(可去掉无用步骤),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达标

  1.用天*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

  (1)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2)调节天*时,应把天*放在_______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________处,若天*左盘下沉,应将*衡螺母向_______旋转,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3)测量石块质量时,应把石块放在______盘里,在_____盘里放50g砝码一个,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为3.4g,此时天**衡,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_g

  (4)把石块放入盛有60cm3水的量筒内后,水面到达的位置为80cm3,则石块的体积为______cm3.(5)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kg/m3

  2.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在用天*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设计的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①用天*称出盛有盐水的玻璃杯的总质量m1;②把玻璃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③称出玻璃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④

  方案二:①用天*称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1②在空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2;③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出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④

  (1)哪种方案测出的盐水密度较准确?为什么?

  答:

  (2)所测不准确的盐水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答:____________

  3.给你一台托盘天*和一套砝码,一只刻度不清的量筒,一个烧杯,适量的水,则测量牛奶密度的实验步骤为:

  (1)称出牛奶的质量:①称出________的质量,记为m1,②称出_______的质量,记为m2,③牛奶的质量m=_______.

  (2)测量牛奶的体积:①在倒入量筒内质量为m的牛奶液面处做一个记号,记为V1,然后将牛奶倒入原牛奶杯中;②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使______的体积与质量为m的牛奶的体积_______;③称出倒入量筒内水的质量为m水;④计算出水的体积V水=_____,则牛奶的体积等于_________的体积.

  (3)计算牛奶密度的公式ρ=__________.

《物质的密度》教案4

  【三维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概念,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弄清密度概念的由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而熟悉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学习习惯,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的密度这一特性。主要介绍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其应用,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含义。

  2、能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讲解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铁块与木块哪个质量大?引起学生的争论。

  二、进行新课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探究

  1)提出问题(上面已提出)

  2)鼓励学生参与教材中三位学生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活动。激发他们提出新的猜想与假设,倡导他们对三位学生提出的猜想与假设作出评价。

  3)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中,一定要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考进行充分讨论。只有让学生讨论充分,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共识,才能顺利地做好实验,以及收集证据的工作。

  4)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这一环节上,可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再与文中相比较。

  5)通过分析与论证,主要让学生能归纳出: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变的;不再的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6)最后,引出密度概念。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7)对上面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2、密度公式与单位

  1)公式:ρ=m╱V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是kg╱m3

  3)指导学生分析“常见物质的密度表”,看一看能得出哪些结论。

  3、密度知识的应用

  结合文中例题和学生一块进行分析讨论,练习应用密度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认识:恒星在演变过程中,会形成密度很大的天体。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自主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90本节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反思

  本节物质的密度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基本理解并掌握物质密度的有关知识。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一、密度的符号写法不规范;二、计算过程中,代入数据,单位不统一。这些在练习中已予以指正补足。

《物质的密度》教案5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有很多教法值得我这位去研究去探究。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来表达一下我的感受:

  一、目标。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解决《密度》这个抽象的概念怎么在七年级第一学期中教学,并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本来在八年级就是很困难的一节课,如何深入浅出地教给七年级学生是我考虑的最大问题。我采取的办法就是不能过于理论化,尽量通过生活和实验,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教学目标的设置因而显得很简单,就是围绕密度的定义来展开,中间穿插公式和单位。上完后感觉比较顺畅,课堂的总体感觉很自然,学生也积极地参与了,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了。至于情感目标和方法,我觉得都体现的很明显,如分组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引入。

  听过很多的课,也看过很多的引入。很多老师一般都会以图片、音乐或者实验来创设一个情景来引入一堂课的主题。密度这堂课很抽象,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会热点问题来作为情景引入。我特意从学生好胜的心理出发,找到身边的小问题入手,很好地解决了引入的问题,让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提了上来。我在引入上下的功夫是我最近经常摸索的,我基本上都没有搞什么的花样和噱头,都是自自然然地,不经意地进入课堂学习。

  三、语言。

  本节课我除了引入之外,特体在语言上下了一番功夫,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怎么样才能是课堂气氛经久不衰,是我课前考虑最多的。在*时的课堂中,特别是很多新教师,往往不去考虑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或者怎么样说才能培养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时候很啰嗦的讲了一大堆,但都是废话。无法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但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很多技巧,比如说在讲密度意义的时候,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下去,采用填空的形式由简单到复杂,有直观到抽象使学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理解掌握了较难的知识点包括:“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也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等等这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再比如说密度概念的提出,似乎没有我的“功劳”,都是由学生自己概括出来。当然在学生自己得出这个结论之前的铺垫是功不可没的,这就需要语言,只有好的课堂语言才能做到。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时的课,似乎也在这方面思考过,都是不经意间抛出一句笑话,理论学习中忽然引入一个生活的实际例子,而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当然这节课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里没有对学生的目标落实加以反馈。

  我想在以后的课堂当中,应该把有些适合自己的东西用进去,同时应该多去听一些老师的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相信不管是谁,总有自己可以学习的东西。

《物质的密度》教案6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A、50mL,5mLB、100mL,2mLC、250mL,5mLD、400mL,10mL

  6、使用托盘天*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D、用天*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能力提高

  10、在调节托盘天*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横梁*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一个量筒。

  操作过程:(1)在冬天时将塑料袋装满雪,记下雪的类型(例如,湿雪、干雪、干粉状雪等)及室外空气的温度;

  (2)返*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1)将一个圆筒称重(m1),仔细地装满雪,不要使筒内留下空隙,再一次将圆筒称重(m2),m2—m1即测得的雪的质量;

  (2)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3)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4)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

  水的体积V/mL

  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

  60.0

  90.0

  (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2)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物质的密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概念及公式、单位、物理意义

  2.熟悉常见的固体、液体的密度,

  3.掌握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能利用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4.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能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变形

  2.能利用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熟悉单位换算(1×103kg/m=1 g/cm)

  三、实验器材

  天*(砝码)、质量不同的两个铜块、质量不同的两个铝块、橡皮、木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铜块,一个是木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生甲: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铜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铜块和木块(铜块和木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铜的质量与体积; 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木头的质量与体积;

  分别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教师演示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的表格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 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板书2] 密度的公式:r=m/v 其中r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3] 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 kg/m3 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 克/厘米3,符号为g/cm3 (1×103kg/m=1 g/cm)

  6、介绍密度表中各类物体的密度数据,并进行比较,看看结果有什么特点。

  [板书3] 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v =m/r; m = rv

  巩固练习:

  1.教材上的例题

  2.请你想想,怎样鉴定金戒指的真假?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仪器?

《物质的密度》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理解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ρ、m、V三者之间的关系,会用密度公式进行求密度的计算。

  3.知道密度的单位的意义和读法,会进行g/cm3和kg/m3之间的换算。

  4.让学生体会物理研究中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的方法。

  5.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导出和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密度表。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

  2.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

  实验器材

  教师:体积为1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10mL和20mL的水各一杯,体积为2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托盘天*一架,砝码1套,量筒,小黑板(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体积为1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10mL和20mL的水各一杯,体积为2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托盘天*一架,砝码1套,量筒,坐标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个反映物质特性的重要的概念。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将一个有关于阿基米德的故事(教师介绍有关于阿基米德帮助国王鉴定皇冠是否纯金的故事),那么阿基米德是如何帮助国王鉴定这个皇冠是否纯金的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就能够找到答案了。

  首先请同学们看书第32页图2-16,认识到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出示实验所用的一组体积为20cm3体积为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20mL的水一杯及实验记录到的数据,如下表:

  长方铁块质量(g)铜块质量(g)水质量(g)

  要求学生用天*测出它们的质量(学生实验,教师强调天*的使用规则)

  引导学生比较,体积相同的铁块、铜块、水,它们的质量不相等。铜块质量最大、铁块较小,水最小。

  问题: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常识,学生会说出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它的质量越大,教师给予肯定。

  实验:教师出示体积1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和水一杯,2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和水一杯,同时出示画有课本第33页实验记录表格的.小黑板,让学生把铜块、铁块和水的体积填入表中,把前面所测的20cm3的铁块、铜块和水的质量填入表格中。

  接着,教师将天*放在讲台上,调节天*横梁*衡,请二位同学上讲台测定10cm3的铁块、铜块和水的质量,并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其他同学分组实验)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同一块铁块或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计算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并要求学生利用得到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图象。

  质量(g)体积(g)质量/体积(g/cm3)

  铁块1

  铁块2

  铜块1

  铜块2

  水1

  水2

  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得到的图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比较:

  铁块1与铁块2比较:铁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为 7.9g/cm3。

  铜块1与铜块2比较:铜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为8.9g/cm3。

  同理,比较水1和水2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二、密度

  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每1cm3的铁质量都是7.9g,实验中所用的铜块每1cm3的铜质量都是8.9g,对于铁来说7.9g/cm3这个比值与铁的体积与质量大小没有关系,对于铜来说,只要是同一种铜,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与体积和质量的大小没有关系,由此可见,对于每种物质来说,这个比值都是一定的。跟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教师:从实验数据还可以看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反映了单位体积中质量大小,即不同物质质量分布的疏密情况,比值越大,质量分布得越密。因此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规定:某种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说明:cm3、dm3、m3物理学中都叫单位体积。

  类比速度公式的导出方式引导学生推导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教师: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的公式可以写作:ρ=MV

  讨论公式的意义: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讨论。

  1、根据公式ρ=mv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密度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

  C.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反比

  D.物质的密度和它的体积成反比

  教师评析: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某种物质的密度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对某种物质来说,这一比值是一定的,与质量与体积无关。所以A、D两选项是错误的。而同种物体在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的情况下,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所以B正确c错误。

  教师再讲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并引导学生看书第34页的密度表,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同时让学生观察密度表,让学生讨论,可从密度表中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密度表,我们可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绝大部分固体比液体的密度大,气体密度最小。

  2.同种物质的密度可能会随物质的状态而改变。

  3.不同种物质的密度可能相等。

  三、求物质密度的计算

  1.例题:8.9 ×103kg/m3等于多少 g/cm3?

  0.8g/cm3等于多少kg/m3?

  解:∵1kg=103g 1m3=106cm3

  ∴8.9×103kg/m3=8.9×103× =8.9g/cm3

  又∵1g=10-3kg 1cm3=10-6m3

  ∴0.8g/cm3=0.8× =0.8× =0.8×103kg/m3

  2.让学生看书第35页的例题1和例题2,了解密度计算的方法,教师讲解解题的步骤和物理学中计算题的书写格式。(讲解例题1的同时,回忆课前提出的阿基米德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1.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的公式是ρ= ,记住水的密度。

  3.常用的密度单位是 kg/m3,还有g/cm3,1g/cm=1000kg/m3。

  五、布置作业

  1.课文第35页作业第1、2、3、4题。

《物质的密度》教案9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A、50mL,5mLB、100mL,2mLC、250mL,5mLD、400mL,10mL

  6、使用托盘天*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用天*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用天*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用天*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10、在调节托盘天*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横梁*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一个量筒。

  操作过程:(1)在冬天时将塑料袋装满雪,记下雪的类型(例如,湿雪、干雪、干粉状雪等)及室外空气的温度;

  (2)返*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将一个圆筒称重(m1),仔细地装满雪,不要使筒内留下空隙,再一次将圆筒称重(m2),m2—m1即测得的雪的质量;

  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水的体积V/mL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60.090.0

  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扩展9)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作文 (菁选5篇)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作文1

  现在的孩子,有迷恋网吧的、早恋的、离家出走的,甚至自杀的。或许许多人都不理解,我作为一个11岁的少年,在此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们常常听到大人们讲,他们小时侯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能吃上两个白馒头,新年时能吃上肉包子。许多家长常常说:“有得你吃,有得你穿,有得你学,有什么不快乐的?真是不知足!”当时的他们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是很幸福的了,但对于我们呢?也有的家长会给不少钱孩子,让他们自己“独立”,对孩子很少过问。现在,亲子沟通已成了一大难题。

  我们这代已经从对物质上的追求,转变到了对精神上的追求。许多孩子会被家长认为很独立,在孩子独立的另一面,却藏着一颗脆弱的心。于是,许多对自己失去自信心的孩子走进了网吧,希望通过游戏找到自己出人头地的一面;于是,没人安慰的孩子找了自认为是的男(女)朋友,希望在自己伤心的时候能听到真诚的安慰;于是,许多孩子选择了离家出走,希望在自由的世界里找到快乐;于是,无法面对现实的孩子,选择了结束自己认为很痛苦的一生。

  表面在怎么独立、自强的孩子,背后总会有一颗脆弱的心需要人去安慰。现在的我们只需要精神上的补给,而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奖励。人的精神是支撑人活下去最大的勇气,只要精神上快乐,再残酷的现实我们都是可以面对的。家长们,你们是该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看看了!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作文2

  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得以传承,不仅是物质成就生活,还需要人们的智慧成就物质。换句话说:文化程度决定物质生活的水*。除温饱年代以外,每个世纪的繁荣昌盛必定伴随着诗书礼乐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容局势混乱则称为礼崩乐坏。这正是说明,生活不仅需要适用的物质,还需要精神的追求。

  不探究精神的价值,就会成为只追求物质的傀儡。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的生活节奏亦随之加快,于是没有空虚岁月去注重精神生活。每一本书蕴含的奇彩世界,每一日黄昏凄美的夕霞,每一朵曼妙姿态的鲜花,每一首歌的赞叹,都没能成功挽留仓促行走的人们,停下脚步,看一看,赏一赏,问一问,人生除了学术追求,还有什么?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应该是给予了最好的回答。鲁迅早年学医颇有成就,赢得了藤野先生的肯定,但目睹国人对同民族之人的死麻木不仁,他决定弃医投戎,用笔来拯救民族的衰亡。药物只能麻痹神经,鲁迅的文章却能使民族精神觉醒,让*不至于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精神的力量,就是文化的较高境界。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不断思考与选择的过程。物质上:选择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比较容易;精神上:学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我们幕天席地的生涯中,被追星,攀比,调侃等生活的低级趣味充斥着,于是安于现状不追求更高的目标。衡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不是用金钱地位,而是文明修养。陶潜独坐月下,对花品茶,一夜未眠,思考着,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多么清高正直的气概,若不是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哪有这一代文豪,如今也不过是一任小小的彭泽令罢了。物质没有成为陶潜的绊脚石,然而成就《归去来兮辞》的是那一夜的思考和明智的抉择。

  如果A有一个苹果,B也有一个苹果,AB交换之后,仍然都有一个苹果。但如果A有一个想法,B也有一个想法,交换之后,AB就有了两个想法。由此可见,物质与精神的区别在于:物质1×1=1;精神上1×1=2。在衰落的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认为自给自足就可以高枕无忧,实则不然。没有了与外国的联系,持续的小农经济,使号称泱泱大国的*远远落后于完成工业革命的外国。少了物质的交流不会给生活带来过多的影响,少了精神的探讨则思维得不到进化。如果生活少了文化的进步,那么发展是缓慢的,落后是必然的。不仅古时候是这样,当今社会同样适用。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结蒂取决于精神生活的总体水*。

  一个智者,会将物质与精神并为同等重要,没有精神的物质是迷茫的。追求功利的同时,不妨提升一下文化境界,给*文化的发展带来多一些希望。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作文3

  一位哲人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欲望的种子,周围的物质肥料越丰沛,它就会越发地生长得不可抑制。”如今的物欲横流,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颜回的“箪食瓢饮”,轻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厌倦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博爱。他们自私,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虚荣,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疯狂,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这一足以让人深陷的泥潭,不知吞噬了多少纯洁的心灵。

  同样是问路人,土豪和穷汉给我的启示有天壤之别。对的,人生不长不短,路靠自己走,至于结局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不需要去羡慕那些富人有车有房,*凡的生活中我们一样可以快乐,放下物质包袱,勇敢的追梦,走自己的人生,不要在以后回首之时留下遗憾,钱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万万不能的,这话不错,在整个拼爹的社会,钱的确可以帮助你,但这些只是表面的物质现象,他帮不了你去到达精神的彼岸。

  那些腰缠万贯的富翁,在物质上是很满足,在精神上就很空虚。一个人,应当看他做出的贡献有多大,不应该看他钱财的多少。那位在7岁时就作出诗的诗人骆宾王,还不是一样自由自在的神游。那伟大的皇帝李世民,最后还不是长眠在了一副棺材里。其实,人活着,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填补物质与精神上的空缺。

  而与阿里木截然相反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出门有豪车,住所是豪宅。他们放松的地方叫高级会所,他们学习的地方中所谓的精英学院。他们有钱有势,不怕做错事,因为他们有靠山,他们是“富二代”“官二代”。从“我爸是李刚”到“拼爹”,他们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狂妄,是无知,是愚昧,他们的精神世界被物质世界蚕食,他们外表华贵但内心丑恶。看似他们无忧无虑,其实他们却是最贫穷最悲哀的一群人。

  古代的贤士,很多人都选择隐居,陶渊明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不仅是他悠闲自得生活的写照,更是他如菊般坚贞心的体现。他归隐田园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让世间的污浊污染自己美好的心灵。而现在,像“芙蓉姐姐”这样“出世”的人却层出不穷,他们无才无德,却妄想留名于世间。他们费尽心机,丑态百出,受人嘲讽却仍洋洋得意。多少人因他们而汗颜甚至作呕不已。他们选择享受外界的关注而抛弃了尊严,抛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何其可悲。

  生命之花是靠享受培养的。生命是博大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多,生命又很短暂,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逝。为何我们要用上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享受——那些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呢?

  于我来说,我更愿意用那丰厚的一笔钱,去各地旅游,让心放飞,享受沿途的风景,追求心与自然的契合……

  由此看出,越是物质上富有的人,就越不快乐。因为他们高高在上,又怕从那个位子上跌下来,只能用工作来麻痹自己。而精神上富有的人,他们不必为自己的工作和财富担忧,都已经是这样了,再努力不过是徒劳,倒不如放下所有包袱,轻松自在的过一生。那些富有的人,天天为自己的前程算来算去,最后算到每一个与他作对的人都死了,自己也只剩下不多的时日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诸如此类的事件已经不再鲜闻,如上海,有人为了iPhone4s,居然排了近60个小时的队;在安徽,有人为了iPad2,竟然卖了自己的肾;在海外,一些*游客为了抢到心仪的奢侈品,不顾形象,拿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这些无疑都牵扯着我们的神经。

  小时候,为了一个玩具我可以和妈妈大吵大闹,现在,我心里仍有许多想要的东西,物欲填满了我的内心吗?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作文4

  一位著名数学家,有一次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远古的人们为何要保留火种。两位古人类学家认为是取暖御寒,以及烹饪鲜美的肉食,而这位数学家却认为是为了欣赏火光的灿烂多姿。

  两种回答是两种心态,两种境界背后折射出的便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差别现实主义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就比如两位古人类学家,而浪漫主义则是像那位数学家一样,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现实与浪漫,物质与精神,这显然是相对的,两两矛盾。

  究竟哪一种会更好呢?我的答案是浪漫主义精神生活,但如果又没有现实主义,哪里会有生产工具的进步,哪里会有人类的发展,哪里会有互联网等等的进步呢?所以我也并不会否定现实主义,毕竟现实是基础,而浪漫主义是在现实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去达到浪漫这一境界。

  然而真正的事实却是残酷的,绝大多数人只会注重物质生活的富有,而忘记了精神生活才是重中之重。有一些老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提升。这便是错误的教育,有些城市只注重城市环境的美观,而不注重城市的人文素质,这便是错误的引导,任何事物都拥有一个源头,我们从源头开始走,走到半路便停止的就是所谓物质生活,而走完整条道路的便是精神生活,或许这条道路上会坎坷万分,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享受到精神世界的美妙。

  我们不能只要求追求物质的生活,而是要进一步寻求精神生活,我们要财富,要便利,要富足,我们也应该要鲜花,要掌声,要美好的心灵,我们或许能有这样的生活,放下眼前的课本,走到窗前去欣赏那非同一般的美景,这便是浪漫,放下课本,走在那些没有走过的道路上,在路上发现一些美好的事物,这便是浪漫主义。放下课本,去走一走世界各地发现一些异国风情,这便是浪漫。

  迈出物质生活的脚步去寻求精神生活,迈出现实主义的步伐去通网浪漫主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一直生长去追求永恒的美好,我们要记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作文5

  “沉浸于书中是我一生最持久而深切的渴望。”木心曾如是对朋友说道。的确,书所搭建的世界是如此单纯美好让人痴迷其中,但它又如此易碎,铜臭一染便毁。

  曾有一家书店仅迎接顾客而推弃顾客,仅接受金钱而不屑书香,仅眼浅似鼠只看到物质的诱惑而关耳封口不在乎精神的婀娜。倘若这是全部的世界,那你我终将成为被神遗弃的孩子。如此,请让物质让一让精神,精神之光必映亮你我面庞笑靥。

  过度膨胀的物质社会会压垮正在飞翔的翅膀。“被拴上黄金的鸟儿永远也飞不远。”对物质对金钱的渴望是人性使然,而过剩膨胀,物欲便从天使幻化为魔,它会残噬,会撕扯原本干净完整的心。美好的心灵被物质挤占,奉行“利益至上”,冠冕堂皇地用“市场经济靠利益维持”为过剩物欲披上“华美”裳服,让书店成为金钱的仓库而让心灵美好在外游荡无家可归,失掉了翅膀,我们又如何再飞翔?

  而精神之粮才是助飞翅膀的"羽毛。“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直至博尔克斯口中的“天堂”。由内而外的清香才是发展的推动力。“我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书。”闻一多先生居二楼不逐名不逐利,不慕那“乌托邦”式的虚衔,用精神之粮充饥,舍功力物质于阴暗角落,任其发霉。入腹的精神化为血脉羽化为翅,承载着救国救文的誓言带着他飞向广袤的远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他们皆抛物质而得精神之羽,飞至“九万里之境”。

  过剩物质会吞噬美好,让一让,精神微步而过,撒下一片梵高的星空,重拾这美好。在浮躁当下,“我们越来越不清楚心灵的归属,无论你承认不承认,知道不知道。”王小波感叹息而发。“物质利益”充斥着我们的思维乃至灵魂,精神被压迫的苟延残喘。醒醒吧,人类!放手吧,人类!救救心灵!让物质让步于精神,给精神一口干净的空气。

  放下手中的账本,洗净身上的铜臭,找一个温暖的午后,寻一家盈满阳光的书店,推门轻进,冲着书,冲着自己,道一声:“好久不见。”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扩展10)

——《元素》的教学反思

《元素》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素》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素》的教学反思1

  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设计,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以缩短观察的距离,增强实验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缺少提前预习和充分的思考,一些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过程不熟悉,面对实验用品只能照方抓药,速度慢,效果差。

  启示:要想让学生充分活动,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思考。只用半个课时来完成Na、Mg、Al的活动性比较实验,时间过短,如果延长至1课时,效果就会大有改观。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熟练,观察不全面。例如对Mg、Al与盐酸的反应,仅用快慢来概括实验现象,而对于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情况、反应的放热现象没有做更加细致的观察、记录。甚至对于MgCl2、Al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比较不出现象上的差别。

  启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学生的薄弱环节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暴露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逐步得到克服。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元素》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引入了“元素”的概念,虽然前面第一章第一节学生已有了“元素”概念的模糊知识,但要全面掌握本节的元素的涵义、表示方法、分类及书写等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一开始就直接让学生说出已经知识的元素名称,开门见山,直切主题,使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起来,再由学生熟知的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学生便建立起物质由元素组成的理论观念,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化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感同身受,所以本节中由生活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广告”入手,又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认识生活中的元素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元素的存在,使学生对元素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晰,同时也贯穿了“分类研究”的科学方法。对于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元素,按谐音的“一只羊,二只龟,三头驴,用铁锅煮”的顺口溜记,虽然不十分科学,但相信学生对于氧硅铝铁的排名应该是终生铭记了。本节课始终不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采取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元素符号的记忆采用竞赛的方法,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及时鼓励,这一切都体现了学生为主,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对于水、二氧化碳、过氧化氢、空气、氧气等物质的分类又是在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加以点评,既照顾到了学生的独到见解,又使要学的内容精彩登场,很好的完成了物质分类知识的教学。

  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将本节内容全面概括,使学生又将本节课所学用一线相连,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

  当然,本节课由于内容较多,部分学生对所学还不够精,还需要在后面的习题中加以巩固,对于元素符号的全面记忆也还需进一部巩固。

《元素》的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经过调整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流程:

  第一,说文解字:元素,根据字典里对“元”的解释,在这里应该是“基本的”意思,素,指的是成分,综合起来就是: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第二,追寻历史:人类对物质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的“五行论”到希腊的“四根说”,人类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对物质的认识停留在观察和感知中,直到磷元素的发现,化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第三,见微知著:通过对常见物质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微观模拟示意图的表示方法,找出三种物质的共同点,都有氧原子,这时候我借助磁扣,贴在板书上,学生能直观看出微粒的共同之处。于是,我把相同的氧原子拿出来,为什么是氧原子不是其他原子呢?因为它的质子数为8,那么,像这样质子数为8的一类氧原子,宏观上我们就把它叫做氧元素,同样的,质子数为6的一类碳原子称为碳元素,质子数为1的一类氢原子宏观上称为氢元素。紧接着,再利用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判断它们都是钠元素,最后通过表格形式呈现碳-12,碳-13,碳-14三种原子的区别,通过这些例子使学生初步认识元素并形成概念。

  图1

  第四,宏微辨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这是从微观的角度对物质进行描述,而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是从宏观上进行描述,两者并没有矛盾,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建立起学生的.微粒观和元素观。

  第五,物质分类:在第一次的校本作业小测时,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为什么空气是混合物,氧化镁是纯净物,氧化镁中不是有氧和镁吗?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这节课刚好借助磁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分类。首先,我让学生摆出常见几种物质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有氧气、二氧化碳、水、氮气、氧化镁,学生根据元素种类能很快区分单质和化合物。然后我趁机问:空气怎么表示呢?这时候板书上有氧气、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很顺利就可以集中到一起,这时候我再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空气是混合物,氧化镁是纯净物?学生一目了然,空气中有多种分子,而氧化镁只有一种分子,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观。

  图2

  在*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走到学生中去,才会发现学生的困惑,然后我们想方设法进行教学设计,解决学生的困惑点,做到有的放矢。

《元素》的教学反思4

  1、这是一节探究“元素”的课,其中元素概念难以理解,元素符号难记这是本课存在的两大难题。我尝试运用图表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难题。通过创设的图表(幻灯片1)来设问诱思,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究什么是“元素”,利用数学“集合”的思想来认识元素,促进了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综合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同时也从深层次的了解了元素的概念。通过创设图表(幻灯片2)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元素符号的来源、意义和元素名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有效地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会方法,减少遗忘,增强“三会”的自信心。同时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本课时教学设计的特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不忘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和解问题,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3、本课结束后,我觉得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逻辑性、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和提高!

《元素》的教学反思5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试题并不完全测试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测试重点集中在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广泛的情景中去的能力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详尽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而在于能否“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对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传统高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新课程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改变。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高中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是按照元素自然族的方式编排的,教材容量较大,课时安排较多;而高中化学新课化合物教学内容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得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由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的六章内容缩减为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的两章内容,系统学习的分量大大减少,教学反思《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向少而精变化,是化学科学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选择影响的反映。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等理论研究和方法、手段的进步,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必然要发生变化:在学习宏观物质的组成、变化内容的同时,融合并加强了微观结构与反应原理规律的学习,突出了化学从原子、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特点。由于学习内容拓宽,学时和教材篇幅又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元素化学的教学内容就要压缩,力求“少而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加强了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自然界中与化学有关事物的联系,拓宽并加强了概念原理的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从较高的层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生从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地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提高化学学习和研究的综合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传统的高中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一般只从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种方法进行指导,而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强调从氧化还原理论、物质分类以及类比迁移等角度进行,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造性。同时,新课程也注重对方法的总结和迁移,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关注对元素概念的认识,以元素为主线,关注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以及如何转化,而传统的中学化学课程更关注对单一物质性质的理解。从这一点来看,新课程注重联系和发展、注重整体性的教学。

《元素》的教学反思6

  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课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虽然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时,教师已经进行简单的点拨,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了《原子结构》之后,对于原子的分类是由质子数决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元素的定义。

  (3)通过*时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有一定了解,对本课题的教学易于接受。

《元素》的教学反思7

  本节内容我一共上了3课时,可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理想,总结经验如下:

  1、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时,要指出“以C—12”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并用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2、教学化学式时,可通过各种形式加深学生对化学式的认识,以及化学语言的表达。如可组织学生看图说话等。

  3、化学式的计算中要引导学生规范解题,可补充一定的例题,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式的理解,掌握化学式计算的方法。

《元素》的教学反思8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本节教学应该重点渗透以下几点:①从元素水*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③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仅仅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的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

  本节课既有授课内容,又要做实验,因此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估计到,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本实验由于时间关系,对选则实验材料的原则,无法在本实验中拓展完成,另外,若时间较充足,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将成功与实验的机会更多地让位于学生,使学生建立自信,体验更多成功的喜悦。

《元素》的教学反思9

  将教科书中有关元素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系统分析,不难发现指导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难点分散,逐步形成元素概念的提示。

  《绪言》中提出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第二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中,知道元素可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依据纯净物中的元素种类,可以区分单质和化合物。再到了解了原子结构以后,对元素概念进行整理、并明确表述,为后续系统学习物质结构知识铺*道路。

  受此启发,笔者将本课时元素概念形成中的元素定义教学,定位于区分元素种类,并适当对今后运用元素概念需要知道的问题及内容,进行合理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运用元素知识。经实际教学证实,可以减轻学习的负担。

  整个课时设计以归纳整理已学知识,再进行定向的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通过反思,巩固和拓展知识的建构,认识探究的科学原理。这样可以较好地克服过度抽象的单纯概念教学带来的枯燥。重视运用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强化学习的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了体验成功的机遇。

  1、注意元素符号书写技能训练的频率。

  学生记忆元素符号,需要在本节课前后各一周时间内,不间断地组织记忆训练。形式也需要不断更新,每次都在十种符号左右,不宜过多或偏少;熟悉与较为生疏的比例为6∶4或5∶5;对易出错的必须每次都练。

  2、练习方式有:根据名称写符号;根据符号写名称;制作元素符号卡片;听写已知的化学式;大写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小写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根据分类写出元素符号;写出不同数量的原子;根据元素周期表听写元素符号;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默写元素符号;小组竞赛;个人擂台赛;听写速率赛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将记忆变得生动活泼,在欢笑声中记住不应有的失误,从而实现主动自觉的纠正行动。

《元素》的教学反思10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图,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元素》的教学反思11

  每届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教材上的插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了元素的定义及元素与分子、原子的区别后,我让学生翻到教材72页看插图,并提问“桌上放了几个瓶子?里面各装有什么?”学生回答:“铜、锌、钙”,紧接着,我又问“这个人为什么不认识?”学生都笑着抢答“他是外国佬,不认识中文”,于是我趁热打铁地又问道: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外国人也知道瓶内装的是铜、锌、钙?从而引出元素符号,在介绍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后,我又让学生阅读教材P73页的图4-7,从而讲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归纳出有三种含义的元素符号,然后让学生参照图4-7做有关元素符号意义的口头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迅速高涨,连*行班中一些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抢答,并埋怨老师未叫他回答。班上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学得非常起劲,下课铃声响起时,有部分学生甚至脱口而出“怎么就下课了?”

  与*时相比,本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次数较多,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布置的作业第二天批改时,完成的情况及质量都较好,较高,缺点是课时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全记住。

《元素》的教学反思12

  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一步步地补引入了微观世界,已经初步建立起对具体粒子的认识,但在同位素的学习中,出现了和元素概念的混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本节内容中还要进一步加深理解,我想,如果从分析具体的物质组成出发,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然后再结合同位素的意义去理解相同种类的原子属同种元素,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会更顺理成章些。

《元素》的教学反思13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元素》的教学反思14

  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竞争学习机制,采用组内比赛、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记诵元素符号和元素符号的意义,做有关元素符号意义的口头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迅速高涨,连*时班中一些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抢答。班上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学得非常起劲,下课铃声响起时,有部分学生甚至脱口而出“怎么就下课了?”

  与*时相比,本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次数较多,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布置的作业第二天检查时,完成的情况及质量都较好,较高,缺点是课时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有些学生一节课难以全记住。

《元素》的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对元素的概念进行了重点讲解,整堂课以元素与原子的关系为主线反复进行讲解和训练,并通过这条主线自然得把之前学过的分子、离子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优点有:

  1、通过巧妙的习题设置帮助学生理解元素概念中“一类原子”的含义;结合离子的形成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成是元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的概念,帮助学生克服本节课的难点。

  2、在传授新知识事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原子)进行区别和对比,尤其重点强调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且应用于宏观组成;而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应用于微观构成;再让学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描述常见物质,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3、让学生通过填写关系图的形式把本章遇到的名词、术语、概念进行区分和归类,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并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络。

  4、利用谐音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自然界元素含量的顺序;用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本节课的缺点:

  1、在总结元素和原子的区别联系时给学生留白太多致使学生无所适从。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应该给学生预留一些具有引导性的信息。

  2、由于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致使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应该加强课堂提问的引导性。 今后的教学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的处理应瞻前顾后,所谓瞻前是在之前的分子、原子教学中尽快帮助学生建立起微观思维,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形成宏观与微观的对比。所谓顾后是在今后“水的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教学中继续渗透加强本节课的内容。

推荐访问:教案 元素 物质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3篇 《元素与物质世界》教案1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