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新课堂心得体会7篇

创新课堂心得体会7篇创新课堂心得体会篇1?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就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联系的好书。本书分为两大部分,本课程由理论与案例两部分组成,在理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课堂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创新课堂心得体会7篇

写心得体会需要回忆事情的经过,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得到感受后写下的书面文体,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创新课堂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创新课堂心得体会篇1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就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把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联系的好书。本书分为两大部分,本课程由理论与案例两部分组成,在理论部分简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建构特点,概括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实施与策略及教学设计的创新,并对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进行了反思。案例部分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精选了29篇课文,每篇课文给出了2—3种不同的设计思路与相应的课堂实录,并对设计思路进行了反思与点评,通过大量的实践课例帮助教师掌握小学语文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口语交际课等不同课型的创新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打破定势,引导思维。长期以来的思维形式是求同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闭塞,甚至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而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打破定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展示才华,拓展思维。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保守性,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思维的开阔性。

创新课堂心得体会篇2

连绵秋雨挡不住学习的热情,飒飒金风迎来了收获的序曲。9月15、16两天,我和十余位教育同仁共赴郑州,参加了“聚焦核心素养,呈现统编教材实践”名师创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薛法根、魏星、李伟忠等全国著名特级老师的课堂教学及讲座,收获满满,受益多多。

抓好关键问题,精彩句式反复练习。这是李伟忠老师讲授《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带给我的最真切的感受。李老师讲到“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时,让学生反复读,同时,要求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将原句变换成“的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的花。”这样的句式,让学生改写。有孩子写的是:“长长的丝瓜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黄色的大花。”有的孩子写的是:“弯弯的牵牛花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兰色的小花。”孩子们在举一反三的练习中,既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也掌握了语言表达的技巧。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习惯了老师的分析,少了孩子的练习,于是语文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老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课堂了然无趣。李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只有让孩子参与其中,课堂才更生动。

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不理想。这是黄国才老师的课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黄老师讲授的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在人教版五年级的教材中,这篇文章是一组人物描写中的一篇,主要从人物肖像、语言等方面刻画了王熙凤乖巧机灵、聪明能干、有权有势、善于逢迎等性格特点。黄老师一上课就能孩子普及了很多“红学”知识,包括相关考证,对于那些爱读书的孩子来说,这些讲述真的很有趣味,但如果对《红楼梦》不太了解,可能听来也是一头雾水。在设计问题时,黄老师的问题是:“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结果出现了短时间的冷场,接着有学生提出了问题,但都被黄老师否定——要么太简单,要么被认为没价值。黄老师一直强调,课堂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生思考。可是,学生往往达不到我们期待的高度。让学生主动提问题,学生提问的多半是很简单的或者没什么价值的。正因如此,我们往往懒得给他们提问题的时间,而是直接把我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抛给他们。可是这样以来,孩子们越来越缺乏批判精神,却来越不会思考。我的想法是:即使学生最初提出的问题没意义也要鼓励他们多思考,一点一点慢慢引导,强化训练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那怕他们最初提出的问题真的毫无意义。如果孩子的问题已经很完美,又能给出完美解答,那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

让孩子慢慢长大。这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带给我的启示。薛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课是二年级的《风娃娃》,他的课不急不徐,不故作姿态,通过一遍一遍的指导朗读,到最后达到了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改编故事的效果。他讲得透彻,学生学得起劲儿。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个小女生怎么也说不好,薛老师就连续她练习了三遍,至少花了五分钟的时间。薛老师说,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把五分钟时间用在一个学生身上有点浪费,是对这个孩子而言,她可能受益终身,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自信得到了提升。你这一节课用五分钟的时间你关注了这个学生,下一节课可以花几分钟时间关注另一个需要指导的学生。让他们一点点进步,一点点长大,到最后你会发现,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关注。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嫩芽,你要为它浇水施肥,守望它,慢慢长大,直至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葆有耐心,守得初心,才能静待花开。

姜树华老师和沈玉芬老师的课,都涉及到了资源整合,讲一篇文章的同时关联到相关的文章,既能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巩固效果。刘雁华老师讲授的写作课《石榴》更是接地气,在让孩子们看过一个范文之后,又让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石榴的颜色、外形,内部结构,并品尝石榴的味道,进而对《石榴》进行详细的描写。每写其中一个部分,刘老师都找同学展示,且让同学们评出谁哪拿个词用得好,哪一句话用的好,并说出好在哪里。这样的生动有趣的写作课,孩子们如何不喜欢?

聆听名师的授课,查找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如何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习作练习,如何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这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摸索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向名师学习,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向教育专著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相信我们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完美课堂,让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此过程中,修炼自己,成就自己。

创新课堂心得体会篇3

今天,华东师大的孔企平教授给学员做了“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精彩报告。孔老师从实际入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深入浅出的给学员讲授了什么是案例研究、如何进行案例研究、怎样进行案例写作、以及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等问题。 回顾今天的学习,除了学习到一些从未接触到的知识外,还解决了我以前的一些教学中的困惑,其中特别有感触的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当前新课程研究的热点是有关“四基”的理论和“两能”的提法。“四基”,也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两能”是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交往的空间。其中,思考的空间尤为重要。

下面给大家呈现一个案例来引起我们的反思。“蔡金发的研究” 题目是:有一些孩子和一些匹萨饼。7个女孩平分2个匹萨饼,3个男孩平分1个匹萨饼。

a.每个女孩分得的匹萨饼与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一样多吗?

解释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b.如果每个女孩分得的匹萨饼和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不一样多,谁分得更多一些?

解释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测试结果分析:超过90%的中国学生使用了如下的常规策略:每个男孩将分得1/3个匹萨饼,而每个女孩将分得2/7个匹萨饼。如果要比较1/3和2/7的大小,只要把这两个分数通分(1/3=7/21,2/7=6/21,7/2121=1/21)或是把它们都转化为小数(1/3=0.33, 2/7=0.29, 0.33-0.29=0.04),就可知道1/3大于2/7。

只有大约20%的美国学生使用了这种常规策略。

相反地,绝大多数的美国学生使用了如下的非常规策略中的一种。

解法1:三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另外三个女孩分另一个匹萨饼。这六个女孩中的每个女孩都与三个男孩中的每个男孩分得同样多的匹萨饼。但是有一个女孩没有分得匹萨饼。所以,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2:三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剩下的四个女孩分一个匹萨饼。剩下的四个女孩每人分得的匹萨饼要少于每个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3:7个女孩有2个匹萨饼,3个男孩有1个匹萨饼。女孩所拥有的匹萨饼是男孩所拥有的匹萨饼的2倍。但女孩的人数却不止男孩人数的2倍,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解法4:每个匹萨饼被分成4块。每个女孩分得1块,还剩余1块。每个男孩分得1块,也还剩余1块。剩下的1块必须由7个女孩再次来分,而另外剩下的1块只需要3个男孩再次来分,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萨饼更多。

这个例子表明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尽管常规的策略明显地非常有效并且易于应用到解决其他的类似问题,但是这种常规策略却显示不出什么创意。

相反地,尽管非常规的策略显示出学生思维上的创意,但这些策略几乎不适用于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

这个案例说明我国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常规策略上的有效性,以及美国课堂教学在发展创造性数学思维上的有效性。我想,我们只有将这两种有效性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趋于平衡。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很多时候为了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过程,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和交往的空间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类型按什么形式去做即可,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思维僵化、做题机械化、缺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和勇于探究的勇气。

我们知道“熟能生巧”,但不恰当的练习(量大、形式单一、不分层次)和讲授还会导致“熟能生厌”、“熟能生笨”。比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为了“省事”,有时直接告诉了学生什么类型就用什么方法。还有在计算教学中,有时没有让学生经历算法形成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算。其实,我们只需把脚步放慢一些,给学生一些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些交流和表达的空间,给学生一些猜测和质疑的空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优化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孰能生笨”转化为“熟能生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给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做了一下诊断,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

创新课堂心得体会篇4

首先感谢博小开设“家长进课堂”这一活动形式,感谢陈艳老师给我提供了与一(7)班小朋友近距离交流的平台。

一、从准备到完课充满了偶然性和必然性

1、误报名。当收到陈老师群发的短信:本学期家长进课堂开始报名了……我粗心中把这理解为家长进课堂听课,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陈老师问我讲什么内容时,我方发觉自己已误报名了。结果一夜无眠。第二天凌晨,“成语故事表演”及其“路线图”已清晰地闪现在我的脑际。这天上午,我才给陈老师回了短信。一切似乎从偶然性开始,正朝着必然性的方向发展。

2、充足的时间准备。由于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刚策划、操办、主持了小学同学、中学同学的数次聚会,大获成功。于是我向陈老师提出了要给我一定的时间做准备的要求,陈老师爽快地答应了。这似乎是莫大的鞭策(别无退路),于是我义无反顾,一头扎入其中。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首先确定表演的内容,除了翻阅手边的成语书,还到市新华书店抄录了两个成语。从内容的可靠性、一课时的容纳程度,是否宜于表演等给予前提保证。然后逐一改变成演出“剧本”。其次依靠身边的两个小朋友。李芸涵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有表演欲;屠蕾蕾有不甘示弱的心态,咬字准确。于是第一个成语故事开排。在不断克服表演技能不够的状态后,以“哑剧”形式“杀青”。当看到熟练到一定程度时,她俩都不约而同地说出台词了,我即将后面的成语故事表演都转为“话剧”、“舞剧”形式。再次采购道具。为一年级小朋友表演,除声情并茂外,形象化特别重要。要让他们“真真切切”地身临其境,才能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于是我收集可用的装束,通过女儿(小学音乐教师)在网上采购大量小动物面具,借来乐曲磁带、鼓、钵、沙球等。这时,信心加上“不苟的追求”,预示着成功的必然性。最后,我把与一(7)班小朋友在课堂上的互动作为这次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家长进课堂,就是让小朋友们增长知识,一年级小朋友像白纸,像海绵,只有当小朋友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时,施教才能事半功倍。让小朋友们尝到甜头,不光是糖,更是教学的成功!

二、难忘的一课和衷心的祝愿

1、感受颇深。一(7)班的小朋友很活跃、思维快、反应敏捷,举手回答提问,往往让你目不暇接。而课后,许多小朋友见我就主动打招呼,亲切、文明、有礼貌,让我感到特别“ok”。整个上课,无论是专门表演的,还是即兴进入角色的、主动或被动(不举手)回答提问的,都很给力!朱文清小朋友在最后的“角逐”中,“力排众议”以8米长的河堤(每隔1米种一棵树)种9棵树的准确回答,使大家耳目一新,整个课程锦上添花。

一(7)班班主任陈艳老师很敬业。我在课前看到她午饭后不休息,一直陪着同学们。安排着、布置着、关照着……特别费神。所以小朋友们把老师称作“妈妈”并不言过。课中,陈老师一直捕捉机会拍照,更平添了小朋友们的认真劲头。当我离校时,陈老师还亲自送我,提及“校外辅导员”事宜。我想:一切从偶然开始,就让它向必然迈进吧!同时感谢叶娜老师,主动把讲解大数练答题的时间挪后,让小朋友们在这一课的尾声中“尽兴”。

2、失误够杯具!四个成语故事表演,第二个是“闻鸡起舞”,我居然把自己认为拿手的公鸡叫给忽略了。第四个是“亡羊补牢”,在使用“文曲星”播放第二盘磁带时,由于不慎将“文曲星”掉了个面,习惯性动作却按错了键,致使精心选放的“风雨交加”的乐曲失之交臂。好在两个小演员没受影响。细想起来,还真“杯具”!

3、真诚的希望。我每天与我辅导的孩子们在一起,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脉动。他们(一(7)班乃至全体同龄小朋友)正像小树苗一样,需要阳光、雨露。于是我归纳出三个“一个样”,这就是:“在受到表扬或批评时,上进心一个样;老师在与不在时,守纪律一个样;昨天、今天和明天,勤学习一个样”,此间涉及了相关成语。真可谓:学习做人和学习知识同等重要!

愿一(7)班的小朋友像小蓓蕾那样含苞待放,敢争校先!我们淡定,我们期待!

创新课堂心得体会篇5

月27日,我很荣幸地被派到珠海体育广场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深化教学改革,彰显新锐举措’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研讨会上所展示的课例的执者都是一些国内闻名的特级教师及名教师。他们睿智、风趣的教学语言,创新的课堂教学,扎实的语用训练,真正回归了语文课堂本色,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一、创新的课堂教学。

(一)不带拼音的识字课

一节没有拼音的一年级识字课让人眼前一亮,它以朗朗上口的识字儿歌《小土尘》“小土尘,小大尖,女子好......”为教材,从古代形象字演变到现代汉字;用色彩鲜明的图画帮助识字:一支一头小,一头大的铅笔便令学生记住了“尖”字,一张色彩丰富的图案便记住了“艳”字及四字词“艳丽多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领读,小老师领读,自由读,遮住生字词读,男女赛读,开火车等形式让学生熟读儿歌。运用卡片对对碰、举卡片等游戏让学生熟记生字词。不用笔写,只用手写的写字指导更细致入微:从哪里起笔,在哪里顿笔,在哪里收笔,每一笔都细细讲解。写字的田字格比我们平时用的田字格多了八个小点,这样方便学生写字时定好位置,这样写字轻轻松松,学生写出的字更是端端正正。

不带拼音的识字课所展示的是“先识字再学拼音”的教学理念,降低教学拼音的难度,实现“半年会识字,一年能读书”的目标。

教学高年级的老师也不忘展示识字方法,何刚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姓:人可何。桂也金老师从题目《孔子拜师》入手,展示古文“拜”字,通过古人“作揖”拜师的动作演示来理解“拜师”。

二、扎实的语用训练:

(一)在阅读教学渗透写作技巧

请看特级教师王松舟执教一课《桃花心木》的教学片段:

师:作者一开始认同种树人的做法吗?

生:不认同。

师:对于种树人的做法,作者产生了哪些反应?

生:

1、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2、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3、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师: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

生:(沉默)

师:写哪些多奇怪不是啰嗦吗?有这必要吗?再读读.

生:再读3处疑问.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制造悬念。

生:3处奇怪-----

师:3处奇怪,3处不同的问题是什么关系?

生:递进。

师:林清玄是写给谁看的?

生:写给读者。

师:你们是读者,老师也是读者。林清会心中有读者,他有疑问,读者你也会有疑问,你也想往下看成,一次又一次掉读者的胃口,注意力就会吸引到这里来了:读——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师:掉一次不够,掉两次,出示句子,读:——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师:掉两次不够,掉三次,出示句子,读:-—— 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师:这种写作方法叫层层设置悬念。板书:层层设置悬念

王老师就这样,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从阅读中跳出来去领悟写作的技巧。

(二)轻松地复述课文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训练要点,也是一个难点。每次遇到要求复述课文内容的课文,总是令我们老师头痛,我们总责怪学生找不到课文的要点来复述。听了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一课后,顿时令我茅塞顿开,原来复述课文可以这样教,这样学,还学得这么有趣。

1、在文中找出地名,人名,把它们串成几个句子,简单明了地概括了课文内容,例如:

师:藏族的人名有一个,地名有好多。画好的自己在座位上把词语读一读。

(生读词语)

师:谁来读这个人名?

生:松赞干布。

师:跟他一起读,那一个字儿念“干”,读得很准确。

(生跟读)。

师:地名呢?每人说一个,最好从前往后说。

生:青藏高原。(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生:吐蕃。(“蕃”字念得非常准确)

生:路纳。

生:达尤龙真。(四个字的地名读的时候要连贯一点)

生:乃巴山。

生:拉萨。(注意“萨”是平舌音)

师: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读一读。这个故事讲的是文成公主经路纳,过达尤龙真,翻过乃巴山,走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来到吐蕃,来到吐蕃的中心城市拉萨,见到了松赞干布,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笑)

师:这是一个“困难型”的民间故事,这类故事就是讲主人公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来,你们也像蒋老师这样,把这个故事的梗概说一说。

生:(一孩子讲,讲得挺连贯)

2、找出民间故事的相似点,相同的结构,相同的字眼,成为复述课文的主干线。如:蒋老师以:遇到困难----小鸟说------只见她-----从此以后-----”为本篇课文复述的主干线,引导学生进行复述,降低了难度复述课文。

3、做好示范,给学生模仿

学生爱模仿,利用这一特点,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觉得有困难时,他总是做好示范作用。他在用地名人名讲课文梗概处作示范,在复述课文故事时作好示范。在他的示范教学下,学生掌握了复述的方法和技巧,也能熟练地复述课文了。

精心的设计,精彩的示范,巧妙地引导,加上蒋老师睿智、风趣的语言,令在场观课老师掌声不断,笑声不停,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学会了要掌握的知识。听蒋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听了一节还想再听,成人有如此感受,更何况学生?做蒋老师的学生真的很幸福。

创新课堂心得体会篇6

几天前看到孩子幼儿园家长群里发的通知,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参加家长进课堂活动。我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报了名,工作之余在家里用心准备了两天后,在9月10号的上午我走进了上午我来到了孩子所在的班级,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的心情荣幸之余又有些忐忑不安,担心自己能否胜任这第一堂课。

但在进入教室的那一刻,孩子们的热情与激动,一点都不怕生的那种天真可爱,一下子就消除了我所有的紧张和顾虑。当所有孩子都就座后,在老师的介绍下,孩子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这位“新老师”的到来。

这堂和小朋友们互动的活动内容是《安全知识我知道》。我将生活中所涉及安全知识利用图书的方式和孩子们共同阅读。然后邀请小朋友们从身边出发说说身边的安全故事。几乎每个孩子都积极地举起了小手,孩子们兴致都很高,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孩子们分享了安全乘坐电梯,开车时不分神,逛商场时不乱跑、遇到和爸爸妈妈走丢了怎么办等。讨论结束后,我们观看了安全教育视频,孩子们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这次走进班级,不仅看到并切身体会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看到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那份开心与热闹,看到他们无拘无束“自由”的既有规矩又有秩序,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同时感觉到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了很多本领,也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这些都与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非常高兴有这次走进课堂的`机会,让我们家长体验了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快乐,同时看到了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更体会到了幼儿园老师的辛苦,这将成为我和孩子们美好的回忆。愿老师和孩子们开心快乐的生活每一天。

创新课堂心得体会篇7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全面铺开。通过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数学学习,使我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数学新课程教学,本人也深深感知,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与旧课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具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以下是本人在学习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设置问题的情境化。数学中很多的结论和证明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首先通过思考题,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动探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

二、教学过程上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教育观转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也就是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断的训练和提高。

三、教学方式、方法上差异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师生互动少,学生的潜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标也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及各种软件使学生更能直观的理解、认识数学的本质,并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不足的地方加以正确引导,经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数学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数学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要求数学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即为“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所提出的思考题、探究题都是直接与生活中的问题,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的一些实例,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教学方法五彩纷呈,举手投足不知所措,听了专家的报告,顿觉有晃然大悟之感:先学一家,融汇白家,发展创新,自成一家;先入格,后出格,入格求形似,出格求神似,一语道的,教学切不可赶时髦,摆花架子,盲目追随,死板硬套,而应该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性格、阅历、见识、语言表达、现代技术应用能力不尽相同,若套用同一模式,势必洋相百出,不成体统。

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要因生而异。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不可照搬照套。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五彩缤纷的花园里,不可眼花缭乱,要学蜜蜂,采撷百花精华,自酿成蜜,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

通过学习使我深深认识到我们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

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推荐访问:创新课堂心得体会7篇 心得体会 课堂 创新